-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10
基础合成实验
Basic Synthetic Experiment
有机化学实验
Experimental Organic Chemistry
综合设计性实验论文
药物合成与分析
阿司匹林的合成及
The Preparation of Aspirin and
薄层层析法对APC各组分的分离
The Separation of APC Components by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年12月
阿司匹林的合成及薄层层析法对APC各组分的分离
摘要:薄层层析(又称薄层色谱)是现代生药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从操作到应用,再到理论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应用于毒物检验、食品分析、生物化学、卫生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植物成份的研究。
薄层层析法,是将吸附剂、载体或其他活性物质均匀涂铺在平面板(如玻璃板、塑料片、金属片等)上,形成薄层(常用厚度为0.25毫米左右)后,在此薄层上进行层析分离的分析方法。将样品溶液用毛细管点在薄层板的一端,置密闭槽中,加入适宜溶剂为流动相。由于毛细管作用,溶剂被吸上,沿板移动,并带动样品中各组分向前移动,这个过程称为展开。由于各组分性质不同,移动距离不同,展开一定距离后,即得互相分离的组分斑点。可用适当方法使各组分在板上显示其位置,如组分本身有颜色,即可直接观察,否则可喷显色试剂或在紫外灯下观察荧光等办法确定斑点位置。薄层层析法的诞生与发展,在我国的中药领域中是革命性的,它改变了传统生药质量控制中只凭性状,经验来把握质量的单一模式,使中药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及药物作用的理解一步进入到可查的分子水平。本法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快速,灵敬度高。
本实验通过制备药物成分和药物来进行对比,从而对药物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薄层层析法 咖啡因 阿司匹林 APC
引言:APC(aspirin, caffeine and phenacetin compound),复方阿司匹林,由阿司匹林、咖啡因和非那西丁制成的一种解热阵痛药,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通过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为中枢神经兴奋药,能兴奋大脑皮层,提高对外界的感应性,并有收缩脑血管,加强前两药缓解头痛的效果。
阿司匹林(aspirin,简称ASA)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早在18世纪,人们就从柳树皮中提取到这种化合物;在1853年,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作为德国拜耳公司的商标在柏林帝国专利局注册,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出来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有机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阿司匹林又有了新的认识。它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1971年,伦敦皇家外科医学会的约翰·文(John R.Vane)在研究中发现,阿司匹林能抑制诱发心脏病和中风的血液凝块的形成。约翰·文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1989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能使心脏病患者的发作率大大下降。同时阿司匹林也有助于防止血栓症和中风。随后,哈佛大学对14万病人的阿司匹林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得出结论:如果70岁以下有患心脏病危险的人若能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全球死于心脏病的人数每年将减少10万。1992年,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则表明:服用阿司匹林会使肠癌的发生率减少30%~50%。
上述情况表明,虽然阿司匹林问世已有百年历史,但其药用价值似乎还未穷尽,然而在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毒副作用,也会给人的机体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一是损伤胃肠道。超剂量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导致原溃疡恶化或诱发胃溃疡。 二是干扰凝血机制。服用一般剂量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大剂量或长期服用,能够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延长凝血酶原形成时间,造成肝损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