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喷流.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底喷流

成矿理论转化找矿思维的探索 ——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为例 杨合群 2013年12月 Ⅷ号沟①号矿体纵剖面图 1.玄武岩; 2.碧玉岩;3.矿体;4.正断层;5.推测界线;6.探硐及编号;7.导线编号 矿石类型按构造特征主要有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和网脉状矿石三种。块状矿石由含少量石英的硫化物集合体组成;角砾状矿石由含少量石英的硫化物集合体胶结蚀变的基性熔岩角砾组成;网脉状矿石由含石英硫化物集合体充填蚀变基性火山岩中网状裂隙构成。这三种矿石在矿体中由上向下,由中心向边部依次分布,并互为过渡关系。 石居里Ⅷ号沟铜矿床的矿石成分 0.70 0.0145 0.003 0.24 6.37 网脉浸染状铜矿石 S8PD2B3 热液喷口 下部 北东段 下部 1.80 0.0010 0.02 5.73 35.81 块状铜矿石 S8PD2B2 2.40 0.0075 0.06 13.44 28.32 角砾状铜矿石 S8PD1B4 0.98 0.0051 0.24 0.39 15.58 网脉浸染状铜矿石 S8PD1B3 1.15 0.0050 0.21 2.46 8.40 网脉浸染状铜矿石 S8PD1B8 5.20 0.0115 1.44 7.44 28.32 块状铜锌矿石 S8PD1B2 热液喷口 上部 北东段 上部 1.50 0.1071 0.20 0.30 2.44 碧玉岩(矿体顶板) S8PD1B9 远热液喷口 南西段上部 9.80 0.0170 2.20 1.83 41.88 块状铜锌矿石 S8PD0B1 在成矿体 系中位置 现矿体中 分布位置 Ag (10-6) Pb (%) Zn (%) Cu (%) S (%) 岩矿石名称 样号 PD5 PD1 PD2 PD3 PD4 PD5 回顾论证思路 局部放大:Cu/Zn分布变化 Ⅷ号沟矿体,目前已施工的探矿工程控制矿体延深约176m,长度100m,厚度5~27m,Cu 平均含量2.47(%),Zn含量0.4(%)。主要矿石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次为黝(绿)帘石、方解石。围岩蚀变有绿泥石化,帘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硅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1号矿体估算Cu资源量约2万吨, Zn资源量约0.5万吨。 石居里Ⅵ号沟铜矿床 S6PD4 S6PD5 S7PD7 S7PD11 S6PD9 S6PD8 1998年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发现Ⅵ号沟富铜矿体异常可延深达300m以上,近几年深部探矿向下垂深160m左右仍有铜矿体存在,但铜品位降低至2%左右。同时发现有新的矿体分布,在PD6、Ⅶ号沟PD1和PD11硐探中均发现新矿体,说明至少有两个矿体。 PD2 ( 3575.22m ) PD4 ( 3550.77m) PD1 (3593.56m ) PD3 (3605.02m) PD11 (3498m) PD5 PD6( 3527m) PD7 PD8(3439m) Ⅶ号沟PD1 石居里Ⅵ号沟铜矿床地质略图 (据甘肃四队,1970修编) 1-第四系;2-凝灰质砂岩;3-凝灰质板岩;4-硅质岩;5-细碧岩;6-碧玉岩; 7-次生石英岩;8-铜矿化体; 9-断层;10-产状;11-钻孔及编号;12-剖面线 Ⅵ号沟桶状矿体可能是不发育翼部矿石,但红色碧玉岩包裹桶状矿体的特点,也可能是后期构造褶皱变形的结果 后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对矿体的改造是十分强烈的 该矿床成矿后受到过强烈改造,顶部碧玉岩褶皱后包于矿体周围,北西侧碧玉岩破碎非常强烈,改造热液活化部分矿质迁移,沿碧玉岩的网状裂隙充填与渗入,形成网脉浸染状矿石,碧玉岩也重结晶形成次生石英岩,局部仍有碧玉岩残块,此过程形成的次生石英岩型铜矿石,虽然铜品位远低于海底热液喷流形成的块状及角砾状矿石,但伴生金含量显著提高,达到综合利用指标。 矿石类型按构造特征划分为块状—角砾状和网脉状—浸染状两大类。矿体主要由块状—角砾状矿石组成,厚11~22m,平均16m,由上向下有变厚趋势,矿石中的岩石角砾鉴定为蚀变基性火山岩,靠近矿体边部见有碧玉岩团块。矿体南东侧局部分布碧玉岩型网脉状矿石或者碧玉岩;矿体北西侧分布破碎带蚀变型网脉浸染状矿石,最厚达15m,膨缩变化大,含矿岩石为次生石英岩,向外过渡为含碧玉岩残块的次生石英岩和碧玉岩,说明此处的次生石英岩是碧玉岩经热液蚀变改造的结果。 石居里Ⅵ号铜矿床的矿石成分 109.02 210.36 7.0 8.0 4.90 3.90 396.4 144.8 0.0199 0.0063 0.000 0.000 0.0055 0.0020 14.41 12.56 0.06 0.05 1.49 1.16 ZH3 ZH4 网脉浸染状矿 88.11 37.89 7.5

文档评论(0)

5611907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