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端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PDF

《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端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端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PDF

《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端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 1 标准编制任务来源 《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端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由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和中国汽车工程 学会汽车信息安全工作委员会联合组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并在中国 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惠州市德 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参与下完成。 2 标准编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由汽车所引起的道路安全、交通拥堵、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系 列问题日益严峻。截至20 17 年底,我国汽车产销2901.54 万辆和2887.89 万辆,同比增长3.19%和 3.04%,再创全球历史新高,汽车保有量达到2.17 亿辆左右,与此同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多 年位居世界前列,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0 亿元,远超欧美发达国家。为此,未来汽车产业乃至交通 行业需着眼于优先发展安全、节能、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 当前业界普遍认为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借助于移动互联网、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将为汽车产业有效解决安全、拥堵、 能源和环保问题提供全新可能。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智能网联汽车从2018 年迎来持续二十 年的高速发展,到2035 年将占据全球25%左右的新车市场,产业规模预计可超过3000 亿元;麦肯 锡在报告《展望2025 ,决定未来经济的12 大颠覆技术》中预测,自动驾驶汽车在2025 年将创造1.9 万亿美元的产值,排在下一代基因组学、3D 打印等之前,处于第六位。 除汽车产业外,智能网联汽车还将涵盖新型智能基础设施、未来移动通信等重大产业领域,是 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新方向;由于其技术综合性强、产业覆盖面广,为引导产业发展, 亟须在标准法规层面启动顶层设计,以便智能网联汽车各板块协同发展、共同推进。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可实时通信的移动信息载体,车辆运行信息涵盖车辆运行状况、驾驶习 惯、使用情况、地理位置信息、移动网络特征等。这些海量数据在大数据技术的深度挖掘下,可能 会泄露诸如国家地理信息、路网分布、加油站分布、道路流量、区域气象甚至移动运营商网络分布 和无线电特征等关系到公众隐私和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信息。这些数据如果被不法分子或恐怖组织 获取和利用,有可能成为社会隐患甚至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同时,信息安全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 核心关键技术提出严峻挑战,也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1 — 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端-管-云”的信息安全体系架构,因车内CAN 总线网络防护困难、新型总 线结构尚未成型;并且车载端信息是车内总线网络的门户,是车联网云平台的数据源头,车载端相 比车内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具备更丰富的计算资源;而目前黑客攻击热点集中在车载端信息进出车辆 的过程当中,因此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端信息安全标准研究成为了当务之急。 3 标准编制的指导原则 3.1 适用性 本标准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端的术语及定义,车载端安全架构和目标,以及安全架构内各 部分的信息安全技术要求等内容。由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持续快速发展,本技术要求在不限定车载端 具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统一车载端安全防护中存在的各方面威胁,提出信息安全技术要求,适用 于整车、零部件企业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品开发过程。 3.2 科学性 在本技术要求的编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现有汽车车载 端产品设计方法,并结合目前国内汽车产品研发、拥有软硬件资源以及信息安全技术队伍的实际情 况,以及子课题研究和技术转移经验积累编制的,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车载端信息安全技术要求, 具有缜密的科学性。 3.3 可操作性 在本技术要求的编制过程中,尽可能考虑企业车载端产品设计开发的实际情况,以及技术人员 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采用物理信息通信等技术方向分类、安全分级的论述方法,保证本技术要求具 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 标准编制过程 1、该任务于2017 年 1 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 究院、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北 京洋浦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了启动会,正式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组,会议阐述了本标 准制定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标准范围、主要技术要求和相应测试方法,并制定了工作

文档评论(0)

sunguo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