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奥氏体的形成一
一、奥氏体的组织和结构 2.结构:碳在γ-Fe中的 间隙固溶体 1.奥氏体组织:多边形的 等轴晶粒 ?? C在γ-Fe最大溶解度为2.11wt%,远小于理论值20wt%。(八面体间隙半径5.2×10-2nm,C原子半径7.7×10-2nm) ?? C的溶入使晶格发生点阵畸变,使晶格常数增大。 ?? C在奥氏体中分布不均,有浓度起伏。 二、奥氏体性能 室温不稳定相 高塑性、低屈服强度 利用奥氏体量改善材料塑性 顺磁性能 测残余奥氏体和相变点 线膨胀系数大 应用于仪表元件 导热性能差 耐热钢 比容最小 利用残余奥氏体量减少材料淬火变形 2.1、奥氏体的形成 三、奥氏体的形成与铁碳相图 E F G 912 ℃ S P Q 1148℃ 727℃ A F A+F A+ Fe3C F + Fe3C K Fe3C Fe A1 Acm A3 T℃ ↑ → C% δ 2.1、奥氏体的形成 平衡加热状态 实际加热状态(非平衡态) A形成的条件——过热 1.平衡加热状态 亚共析钢的奥氏体化 ? 室温下组织为F+P。 ? A1以上,F+A ? A3以上,A A F T℃ C Fe A1 A3 Acm 过共析钢的奥氏体化 ? 室温下组织为 P+Fe3C ? A1以上,Fe3C+A ? Acm以上,A ? 在A1?Acm之间的奥氏体化, 称为不完全奥氏体化,热处 理工艺中常用。 A F T℃ C Fe 1.平衡加热状态 A1 A3 Acm 2.实际加热状态(非平衡态) 实际加热或冷却都是在较快的速度下进行(非平衡过程),实际转变温度与相图中的临界温度存在一定的偏离,会出现滞后。 也即G= G A - Gp <0 才发生转变。 加热时: 实际转变温度移向高温,以Ac表示 Ac1、Ac3、Accm 冷却时: 实际转变温度移向低温,用Ar表示 Ar1、Ar3、Arcm 转 变 温 度 Ac1 Ac3 Accm A3 Acm Arcm Ar3 Ar1 A1 A G S E P Q F 727℃ 1148℃ P+Cm F+P 2.11 0.77 0.0218 Fe C%→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临界温度的意义 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c3——加热时先共析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3— 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先共析铁素体的温度; Accm—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cm——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 G T℃ A1=727℃ GP GA △ GV △T 3. A形成的条件 过热(TA1) 过热度↗,Ac1 ↗,驱动力↗,转变速度↗。 加热工序的目的:得到奥氏体 P ( F + Fe3C ) → A 结构 体心 复杂 面心 含碳量 0.77 0.0218 6.69 0.77 二、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以共析钢为例) 可见: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是由成分相差悬殊、晶格截然不同的两相混合物转变成单相固溶体的过程。因此在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必定发生晶格重构和铁、碳原子的扩散。 形核+长大 1.奥氏体的形核 球状珠光体中: 优先在F/Fe3C界面形核 片状珠光体中: 优先在珠光体团的界面形核 也在F/Fe3C片层界面形核 Fe3C F 珠光体团界 F Fe3C A F + Fe3C A Ac1以上 加热 球 状 P 形 核 片 状 P 形 核 (珠光体类组织向A转变) (以共析钢为例) 2.2、奥氏体形成机理 奥氏体在F/Fe3C界面形核原因: (1) 易获得形成A所需浓度起伏,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 (2) 在相界面形核使界面能和应变能的增加减少。 △G = -△Gv + △Gs + △Ge -△Gd △Gv—体积自由能差, △Gs —表面能, △Ge —弹性应变能 相界面△Gs 、△Ge 较小,更易满足热力学条件△G0. A3 Acm A1 A G S E P Q F 727℃ 1148℃ P+Cm F+P 2.11 0.77 0.0218 Fe C%→ ℃ 738 780 820 0.23 0.9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