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状芽孢杆菌.PPT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蜡状芽孢杆菌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酶 有很多食品实际上是动植物组织的一部分,在一定时间内,其组织所含的酶类还在继续进行某些生化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适宜温度),酶的活力增强,并分解食品中的成分,加速食品腐败变质。如:肉的后熟(僵直→后熟过程),粮食、果蔬的呼吸等。 占优势的微生物本身的生理特点是能产生分解食品中特定成分的酶,即细胞外酶和细胞内酶,使食品发生带有一定特点的变化,甚至腐败变质。 细胞外酶将食物中多糖、蛋白质分解为简单物质,被细胞吸收。 细胞内酶将吸收的简单物质进行分解,产生代谢物,使食品具有不良的气味及味道,使食品发生变质变化。 昆虫、啮齿动物 昆虫:机械伤 、微生物入侵 昆虫虫卵 啮齿动物 :鼠 温度 加工:10-38℃ 每↑10 ℃ ,化学反应增加1倍; 冷害(4 ℃ ):香蕉、柠檬、南瓜、番茄等; 冷冻:水果、蔬菜、牛奶 氧: 营养物质的氧化反应 光: 破坏V 食品变色 脂肪氧化、蛋白质变化 异味 时间 微生物作用 标准洗手方法 掌心对掌心搓擦 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 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微生物引起食物腐败的条件 食品基质 1食品的成分:食品的种类很多,其组成及理化性质的不同受微生物污染了后,由于优势菌种不同,可有选择的分解食品成分,并具有特征性。 附表 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Aw值 4、渗透压 4.2 耐糖微生物 (三)外界 环境 气体 有氧环境:需氧微生物 缺氧环境: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酵母、少数细菌) 食品的贮藏:臭氧 真空包装 氮气 混合气体(CO2、N2、H2) 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 ①乳酸菌:乳酸链球菌、乳脂链球菌、粪链球菌、液化链球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 ②胨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腐败假单胞菌 ③脂肪分解菌:G-无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属和无色杆菌属 ④酪酸菌: ⑤产气细菌: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 ⑥产碱菌:G-的需氧性细菌,如粪产碱杆菌、黏乳产碱杆菌 ⑦酵母菌和霉菌:酵母菌有脆壁酵母、霍尔姆球拟酵母、高加索酒球拟酵母、拟园酵母等。常见的霉菌有乳卵孢霉、乳酪卵孢霉、黑丛梗孢霉、变异丛梗孢霉、蜡叶芽枝霉、乳酪青霉、灰绿青霉、灰绿曲霉和黑曲霉等 ⑧病原菌:结核杆菌或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病原性大肠杆菌 * 鲜乳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乳房内微生物的污染 挤乳过程中的污染 * 鲜乳腐败变质过程及现象 通常新挤出的乳,迅速冷却到0℃可保持48h,5℃可保持36h,10℃可保持24h,25℃可保持6h,30℃仅可保持2h。 抑制期: 乳酸链球菌期:pH降到4.5左右时,乳酸链球菌本身的生长也受到抑制,数量开始减少,并有乳凝块出现。 乳杆菌期:乳中可出现大量乳凝块,并析出大量乳清;这个时期约有2d。 真菌期:乳液酸度继续下降至pH3.5~3.0时,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仅霉菌和酵母菌尚能适应高酸环境,并能利用乳酸及其它有机酸作为营养来源而开始大量生长繁殖;由于酸被利用,乳液的pH回升,并逐渐接近中性。 腐败期(胨化期):乳糖已被大量消耗,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蛋白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开始活跃,乳凝块逐渐被消化,乳液向碱性转化,同时伴有芽孢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牛奶出现腐败臭味。 鲜乳的腐败变质还会出现产气、发黏和变色的现象。发黏现象是具有荚膜的细菌生长而造成,主要是产碱杆菌属、肠杆菌属和乳酸菌中的某些种。变色主要是由假单胞菌属、黄色杆菌属和酵母菌中的一些种造成的。 * 净化、消毒与灭菌 净化:过滤法和离心法。 消毒与灭菌:低温消毒法(LTLT杀菌法,即巴氏消毒法) 62℃~63℃保持30min;高温短时间消毒法(HTST杀菌法) 72℃~95℃保持15s~30s;超高温瞬间杀菌法(UHT杀菌法) 120℃~150℃保持1s~3s * 到僵硬期将要结束时,微生物的分解开始活跃起来,不久随着自溶作用的进行,水产品原有的形态和色泽发生劣变,并伴有异味,有时还会产生有毒物质,这一过程称为腐败。 鱼体表面的黏液中、鱼鳃及其肠道内存在着微生物。 海水鱼中并能引起鱼体腐败变质的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摩氏杆菌属、弧菌属等。 淡水鱼所带的细菌,常有产碱杆菌属、气单胞杆菌属和短杆菌属。 * 一是获得水产品的方法:带着容易腐败的内脏和鳃一道进行运输 其次是鱼类本身的问题: * 鱼类等新鲜水产品,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