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衡针法穴道与治疗
臨床常用平衡穴位介紹
臨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個。其中頭
頸部平衡穴位9個,上肢部平衡穴位11
個,胸腹部平衡穴位3個,脊背部平衡
穴位4個,下肢部平衡穴位11個。
現分為三組介紹
一、頸肩腰背痛穴組
二、疼痛穴組
三、雜病穴組
一、頸肩腰背痛穴組
(一)頸痛穴(液門)
定位:此穴位於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與第五掌
骨之間,指掌關節前凹陷中。
局解:在第四掌骨間背側集中,布有第四掌背動脈,
皮下有手臂靜脈網,和尺神經手背支 (指背神經),
和指掌側固有神經。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指背神經或掌側固有神經出現的
針感為宜。
針刺手法:上下提插法
針感: 局部出現酸麻脹感。
功能: 疏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熱,調
節神經。
主治:頸部軟組織損傷、落枕、頸肩綜合症、頸肩
肌腱炎、頸性頭痛、頸性眩暈,臨床還可以治療肋
間神經痛、眶上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
肩周炎、足底痛。
按語:是以穴位功能命名的一個特定穴位,以治療
頸椎病為主,其以中老年為多發病,病因主要為生
理性衰老。因此為鞏固療效,減少環境誘發因素,
避免局部受涼,頸部不要鍛煉,不要人為加大運動,
以促進局部炎症的吸收 。
歌訣:頸痛液門透中渚,指背神經交叉取,
頸部病變與落枕,肋間坐骨痛可取。
(二)肩背穴
定位:位於尾骨旁開2寸。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狀肌下緣,股二頭肌,和臀下
動靜脈及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坐骨神經。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特點:以針刺坐骨神經幹後出現的針感為宜。
針感:放射性麻脹感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現相應針感後即可出針。
功能:消炎止痛,調節神經,祛風濕,疏通經絡,醒
腦開竅,鎮靜安神。
主治:頸肩綜合症、頸間肌筋膜炎、肩關節周圍炎,
以及精神分裂症、癲癇、癔症性昏厥 、偏癱、梨狀
肌損傷、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
按語:因取穴不方便,臨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訣: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幹交叉值。
頸肩筋膜綜合症,偏癱癲癇癔症分。
(三)肘痛穴(膝眼)
定位:位於髕骨與髕韌帶兩側凹陷中。
解剖:在膝關節韌帶兩側,有膝關節動靜脈網,布
有神經前皮脂及肌支。
取穴原則:交叉取穴。
針刺特點:以針刺股神經前皮支及肌支後出現的針
感為宜。
針感:局部針感。
針刺方法:一步到位針刺手法,不提插,,待針體
進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針。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經活絡,理氣止痛。
主治:肘關節軟組織損傷、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內
上髁預炎、不明原因的肘關節疼痛,以及偏癱、蕁
麻疹、踝關節扭傷。
按語:在取穴原則上,內上髁炎取外側肘痛穴,外
上髁炎取內測肘痛穴。此外,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療
肘關節病變,臨床療效相同。故臨床用之很少。
歌訣:肘痛穴為膝雙眼,肘部損傷病變選,
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變對應點。
(四)肩痛穴(肩周穴,中平穴)
定位:位於足三裡下2寸,偏於腓側2寸
解剖:在腓骨長肌與趾縱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
短肌,布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和腓淺神經。
針刺特點:以針刺腓淺神經或腓深神經,明顯得
針感為宜。
針感:以觸電似針感向足背,足趾和踝關節傳導。
針刺方法:3寸毫針直刺1寸左右
針刺手法:上下提插針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壓,醒腦,擴張血管,調節
內臟,調節胃腸,內分泌。
主治:肩關節軟組織損傷、肩周炎、根型頸隹並、
頸間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頭痛、高血壓、膽囊
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帶狀皰疹、肋間神經痛、
急性腰扭傷、癔症性昏厥、上肢癱瘓、中暑、休克、
昏迷、癲、精神分裂症。
按語: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個特定穴位,
臨床主要用於肩關節,內臟病變為主。
特別對於冠心病,心絞痛,急腹證療效更為顯著。
該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開始研究的第一
個穴位。研究時間最長,治療病人穴位最多,用途
最廣泛,療效更為理想,治癒率98%,一針治癒率
11%,穴位的名稱先後經歷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
穴三個階段。
歌訣:
肩痛穴稱中平穴,
外丘一寸偏腓側。
交叉取穴腓神經,
肩部病變與落枕。
胸痛腹痛與偏癱,
降壓腰痛與昏厥。
(五)腕痛穴(光明穴)
定位:位於足背踝關節橫紋中央,外側旁開1寸處。
解剖:在拇長伸肌和趾長伸肌腱之間,布有脛前動
靜脈和淺層的腓淺神經,深層腓深神經
取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