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君子驾长车弛骋天下的技能
先秦时代也是一个离不开车的时代,驾车的技巧因此成了君子们的必修课。六艺中的御,便教授给君子们从日常行驶到特技表演等诸多驾驶技巧。那时候,一个驾车经验老到的驭手可以在很多场合派上大用场,小到上司的日常出行,大到国家的外交与战争。
古代的车
与射密切相关的是“御”,即驾车。车据说是黄帝发明的,他看到天上旋转的蓬草,于是就想到发明车以节省人力,随之车却被用来打仗。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两代,车就已经成了战争的主要工具了,西周时期,战车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不过一直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人们一开始就选择了车战这种似乎比骑兵作战更为麻烦的方式驰骋疆场,直到春秋战国之交才逐渐改为骑兵作战。也许还有什么我们目前尚未了解的因素使战车在战场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回到正题,下面我们谈谈西周的战车的车制。
西周标准的战车是四匹马拉的,如今我们还经常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驷马”就是从这里来的。一般情况下这四匹马并不是站在一条线上,外边的两匹要稍后一些,所以称为“雁行”,即像天上的大雁的“人”字队形那样。而且这四匹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因为分工不一样所以名字也不一样,车辕套在中间的两匹马上,它们叫做“服”,外边两匹叫做骖或者騑,它们用皮带直接系在车轴上。战车平时作为出乘之用,车箱上面有车盖,战时则将车盖去掉。若在平时,他们通常用马的性别来区分级别的高低,纯用雄马要比纯用雌马档次高得多。若毛色一样,那么档次就更高了。若是实在穷得没有马驾车,牛车也可以充任,但牛车仅可负重而已,不会去打仗。
战车后边的部件分为三个部分,即用来套马的辕,然后是车箱和车轮,车箱用来载人,前面要比后面低一点儿,前边有个扶手的横木叫做“轼”,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站在轼上远观前方敌情,(苏轼字子瞻,名与字相配合,就是用这个意思的。)《左传》就记述有鲁国曹刿登轼观察齐军的实例。另外后边还有一根横木叫做“轸”,大概是起防护作用吧!车轮是用木头做的,有四个部分组成,即毂、辐、牙和轴,轴想必大家都清楚,毂是车轮中央中空的那部分,车轴就插在里面,辐条类似今天自行车轮的钢丝部分,早期战车辐条有十八到二十根,后来演变为标准的三十根辐条,即《老子》里面说的,“三十辐共一毂”。今天在陕西秦兵马俑中的战车中还可以看到。牙就是轮子圆框。
五御-古代的驾驶课程
古代的战车都是单辕驾车,变换方向有一定的难度,四匹挽马全靠御手立姿以缰绳控制,没有专门的训练,难以适应作战的要求。对此他们专门开设的“五御”来熟练驾驭技术。所谓的“五御”就是:(一)鸣和鸾:和在车轼上,鸾在衡上。“和”、“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铛,车行时,它们所发出的节奏要统一合适,这是为了调试驾车的节奏。似乎是驾车的入手课程。(二)为逐水曲:指沿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训练御者在路面情况糟糕时的控制车的能力。(三)为过君表:君表即标示国君位置之旗帜。国君在会见诸侯、出兵征伐,或者组织打猎时,其所在的位置都有旗帜加以标示,因此有人就认为过君表就是指,御者驾车经过“君表”时向国君行礼致敬。但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训练驾车能力的方式,而是御车熟练后的结果。“君表”还指插着旗子的辕门,门中放置一些石墩为障碍物,车驶入辕门,车头两边与石墩的间隙只有五寸,车手要恰到好处从中经过。显然这是要训练车手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估算能力。(四)为舞交衢:车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驱,旋转适度,似乎跟在舞蹈一般,很有节奏。这大概带有表演成熟车技的味道,应该是展现综合能力的课程。(五)为逐禽左:驱车追赶禽兽,并把禽兽阻拦在左边,以便射猎。这应该是实战训练了。
揭秘古代的车战
在早期历史中,战车的形制是统一的,后来根据功能的不同,才将战车分为轻车和革车,前者灵活性较好,用于战场冲杀,后者则用来运输辎重,并带有防御的功能,必要时能够连接构成车阵阻断敌人。后世轻车的地位慢慢衰落,并逐渐在战场消失,而用来运输辎重的革车却长存未绝。
一般来说每辆战车有甲士三人,他们都是贵族。《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这是说的就是战车中的位置安排。在战车中驾车的人在中间,左边的人以射箭为主,右边的称为“戎右”,以戈戟等长兵器攻敌。但是主帅所乘车则有所不同,帅要居中,驾车的人改在左边,右边仍然是“戎右”,主帅车上配备战鼓和大旗,以便指挥军队的动向和鼓舞士气。
除此之外,战车后边还配备有步卒,他们则要比贵族低一级,一般是临时征调的“国人”或者贵族的家奴。步卒的数量在不同时期,情况不同,有配备二十五人的,有配备七十五人的,后来楚国还配备过一百人的。一套战车叫做“乘”,春秋战国时期常说的“千乘”,“万乘”,即是以车的单位来计算军事实力。在实战中,战车都要被编制起来,以二十五乘为一偏,将战车配置在前面,将步卒安排在战车的后面。同时还要配置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