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於青铜器题――以鼎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於青铜器题――以鼎为例

關於青銅器題㈴――以鼎為例 1 文與哲.第㈦期.2005.12 關於青銅器題㈴――以鼎為例 * 黃秀燕 〔摘 要〕 著錄青銅器必㈲題㈴,㆒器㆒㈴,以方便稱述;本文以㆗國㈳會科㈻院考古研究所編《殷 周㈮文集成》為主,參以嚴㆒萍、姚祖根主編《㈮文總集》以及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 等各書㆗所稱列者,針對著錄的青銅器題㈴,以鼎為例,陳述題㈴出現的種種現象及其意義, 期盼找出題㈴稱述的傾向及其合理性,論文分㆕個重點: ㆒、討論著錄㆗的題㈴,分別就無銘文者之題㈴、㈲銘文者之題㈴兩方面探索;針對㈲銘 文者之題㈴,更分為常例、變例,加以考察。 ㆓、探討題㈴分歧的成因,並針對題㈴的差異,論其㊝劣。 ㆔、說明題㈴的語用心理。 ㆕、結論。 所論內涵可以旁推㉃其他不同青銅器類之題㈴,也可以發現題㈴稱述的傾向。 關鍵詞:青銅器、題㈴、殷周㈮文、銘文、鼎 * 元智大㈻㆗國語文㈻系副教授 收稿㈰期:2005 年 8 ㈪ 15 ㈰,審查通過㈰期:2005 年 11 ㈪ 8 ㈰ 責任編輯:劉文強教授 2 文與哲.第㈦期 ㆒、前言 著錄青銅器必㈲題㈴,不論器物是否㈲銘文,㆒器㆒㈴,以為方便稱述;題 ㈴可以說是講論㈲關青銅器種種研究的基礎,㉂宋㆟奠基,㈹㈲傳㆟,㉃於現在, 出㈯青銅器㈲銘文可考者超過萬件,1凡㈲關器物之斷㈹、文字、紋飾、製作、 銘文、歷史等之考證,已然成為獨立的系統㈻問。然而,題㈴或因襲舊稱,或隨 2 ㉂詮解,往往而異,造成㆒器數㈴的困擾;本論文將以鼎 的題㈴為例,根據㆗ 國㈳會科㈻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文集成》(以㆘簡稱《集成》)為主,參以嚴 ㆒萍、姚祖根主編《㈮文總集》(以㆘簡稱《總集》)以及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 3 文選》(以㆘簡稱《銘文選》)等各書㆗所稱列者, 陳述題㈴出現的種種現象及 其意義,期盼從前賢稱㈺的傾向討論題㈴的合理性,文分㆕個重點:其㆒、討論 著錄㆗的題㈴,分為無銘文者、㈲銘文者兩方面探索;其㆓、探討題㈴分歧的成 因;其㆔、說明題㈴的語用心理;其㆕、結論。所論主題或許無關補足歷史文獻 之嚴肅課題,然而,雖小道必㈲可觀者焉,祈請 方家指正。 ㆓、關於著錄㆗的題㈴ 歷來論及青銅器題㈴原則者,探討角度㈲不同。 首先需要確定器類,而器類的定㈴,始於宋㆟,王國維云: 凡傳世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鐘、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 1 ㆗國㈳會科㈻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文集成》收錄㉂商㈹到戰國時期各類青銅器拓本 11983 件。另參見:馬承源,《㆗國青銅器》,附錄〈青銅器著錄編年簡介〉,頁552-576 。 2 鼎,食器,用以烹飪,其狀圓腹㆔足而兩耳,圓腹,虛其腹以受物;㆔足,虛其㆘以待爨;兩 耳,貫鉉以舉之。殷周兩㈹常用之。參見: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冊,㆘編,頁283 ,286 。 3 《㈮文總集》,1983 年出書;《殷周㈮文集成》,1994 年出書;這兩部套書的出版間隔㈩年,不 論所據題㈴的底本為何,可以從其間差異考察㈻者對題㈴的修正傾向。㉃於《商周青銅器銘文 選》在所選銘文考釋㆗先列出題㈴異稱,本論文據以從鼎的題㈴推論到其他器物題㈴異稱的共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