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古代诗歌鉴赏(三) Word版含解析.docVIP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古代诗歌鉴赏(三) Word版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高考语文(人教)大一轮复习:专题练案21 古代诗歌鉴赏(三) Word版含解析

专题练案21 古代诗歌鉴赏(三) 本练案共18题,共99分,用时99分钟 一、(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括当苗税充百官俸钱① 刘长卿 春草长河曲,离心共渺然。 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 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 山东②征战苦,几处有人烟。 【注】①元判官要去老家河南征收“当苗税”,以充百官俸禄。诗人为其送行,写下此诗。②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河南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写春天的草才刚刚发芽,暗写麦苗初成,百姓们还没有收成,朝廷就要来收税,可见当时苛捐杂税非常繁重。 B.颔联中的“汉家”指的是唐朝,唐诗中常用“汉”“汉家”来代指本朝,这样写含蓄隐晦,也更富有文学气息。 C.颈联想象了朋友此去路途中的见闻,既写出了沿途荒芜破败的景象,也为因道路变化唯恐朋友找不到路而担心。 D.尾联写了一幅荒凉的景象,长期的战乱造成了严重灾难,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 E.这首诗语言平易,虽然名为“送别”,但并未过多写及离别之情,更多地表达了对当时弊政的批评,情感真挚。 答: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B“更富有文学气息”赏析欠当,但有一定道理,给1分。C“担心朋友找不到道路”理解不当,“榛芜旧路迁”的意思是道路长满了杂草,已经无法通行,表现战乱后的荒芜景象。D“诗人建议友人,此去只到有人烟的地方应付一下了事”分析不当。此联意在表现战乱与赋税给百姓带来不堪之苦。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与朋友的离别之情。从“离心共渺然”可以看出。②对百姓遭受战乱的深切同情。全诗想象了战乱后的场景,表现了百姓生活之悲惨。③对朝廷强行征税的不满。战后人烟稀少,但朝廷依然征税,诗人对此极为愤慨。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湖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11分)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①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②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C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家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诗人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解析]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C戴诗中的风尘指尘事、平庸的事。A项2分,C项3分,其他项不得分。 4.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的愤懑。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解析]周莘(字尹潜)是陈与义的诗友,其诗亦学杜甫。陈与义避乱襄汉、转徙湖湘之际,和周屡有唱和。此诗即其中之一,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件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 靖康之变后,高宗即位,国祚似可中兴,但其实仍无宁日。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三路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二年冬至三年(1129)春,金兵又大举南下,连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扬州,高宗仓惶渡江,经镇江、常州、吴江、秀州等地,最后到达杭州。这首诗为建炎三年(1129)四月所写,抒发了诗人深挚的爱国感情。 起句用虚实相济的手法,高度概括地叙述了三年来金兵两次大规模的进攻,象引信一样点燃了诗人心灵的火花。徐、泗、楚、扬均离淮水不远,金人第二次南犯,时值春季,故曰“绕淮春”。着以“又”字,则将前次来犯一并叙出,用语简洁。次句用“叹息”二字表出忧国之意,接以“犹为国有人”,则语带愤激。贾谊《治安策》曰:“犹为国有人乎?”陈与义以此语入诗,不只是宋人以文为诗的句法,更表明他忧国情殷,与贾谊相似。 三四句以问句组联,语气突兀、感情激越而又对仗工整。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