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愚公移山》3演示讲稿.ppt
朗读欣赏 动画欣赏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指面积 )七百里,高万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山南,水北)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两山规模: “方七百里,高万仞” 位置: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要)九十,面山而居。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曲折,绕远)也。 北山脚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苦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聚室而谋(谋划,商量)曰:“吾与汝(你们)毕力平险,指(直)通豫南,达于汉阴(山北水南),可乎?”杂然(纷纷)相许(赞同)。 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 邻人京城(复姓)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到换牙的年龄(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 1.提问:本段写了哪些人物? 2.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移山的原因、目的是什么? 4.移山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6.有怎样的行动?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讨论并归纳:(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毁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长叹)曰:“汝心之固(顽固),固不可彻(通,这里指思想改变),曾不若孀妻弱子。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虽(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无”,没有 )以应。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这是故事的高潮。 “顶针”(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头)的修辞作用: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 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说服力。 本段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愚公和智叟对于挖山的不同态度,并运用了顶真(针)的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了愚公的志向高远,意志坚定,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思考:其妻献疑所说的话与河曲智说叟的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其目的也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问。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同“岂”,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由此看来,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的,跟愚公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