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年4月7日 周末培优-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突破1】汉承秦制
汉代在总体框架上继承了秦朝制度,又对秦制做了某些调整和变化。主要表现为:
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
2.承袭了秦朝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
西汉建立后至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汉武帝时出现了由皇帝的侍从、秘书组成的内朝,丞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令手中。
3.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武帝时期,废除了监郡御史,把全国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刺史的设置,使皇权监控从中央波及地方。
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5.承袭了秦朝的赋役、兵制、选官制度,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等。
【突破2】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1.古代选官制度的概括
选官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依据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给中下层地主提供了机会 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2.科举制与社会流动性
(1)科举制实施的背景
①“士人”群体的形成
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中唐以后到北宋前期,新型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新型”的士人,是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人与士族相对而言的。
②“士人入仕”的过程
随着门阀士族的逐渐消失,一方面是政治因素导致的结果,即有唐朝政权自李世民、武则天以来虽目的不尽相同,却皆致力于抑制旧门阀的势力;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的涤荡,原来意义上的士族已经走向没落。唐宋科举制的实行,逐渐培养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从唐代开始,许多著名的文人官员都是进士出身。学科#网
③“士人”阶层形成
到9世纪前,进士科已经成为向上流动最为重要的可靠通道,成为唐朝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也成为“士子入仕”的唯一正途,“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如此看来,一个通过考试竞争形成的,具有特殊优越感与自我意识的新“士人”阶层逐渐形成。
(2)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
①“上升”流动和“下降”流动
科举制的实施,造成了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可能性,而社会的流动性通常被视为社会开放程度的标志之一。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流动。上升,使得少数脱颖而出的下层士人得以参政,“下降”流动,则使得居官位者得不到世代承袭的保障。在宋代科举制下所造成的,是一个多达百万人的读书阶层;而通过考试录取的绝对人数则相对稳定,因此实际录取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②社会流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经常性的竞争压力,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它一方面激励士人奋勇向上,同时也促进社会角色的选择更加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士人们更加关心自身命运。一般说来,科举落第者们更加贴近下层民众,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或成为乡里的文化的普及者和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3)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例如,汉代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官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按照标准划分各郡人的品级,按照品级的高低来选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
【突破3】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8届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课件:第十六章 电压 电阻 (共28张PPT).pptx
- 2018届人教版中考化学课件:1.2.pptx
- 2018届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课件: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共36张PPT).pptx
- 2018届人教版中考化学课件:1.1.pptx
- 2018届人教版中考化学课件:1.4.pptx
- 2018届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课件:第四章 光 现 象 (共42张PPT).pptx
- 2018届人教版中考化学课件:3.2.pptx
- 2018届九年级人教版物理中考复习课件:第十八章 电 功 率 (共44张PPT).pptx
- 2018届人教版中考化学课件:3.3.pptx
- 2018届人教版中考化学课件:3.8.pptx
- 2018年4月7日 周末培优-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英语三轮复习.doc
- 2018年4月8日 每周一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地理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doc
- 2018年4月7日 周末培优-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英语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doc
- 2018年4月8日 每周一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八年级生物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doc
- 2018年4月7日 周末培优-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doc
- 2018年4月8日 每周一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英语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doc
- 2018年4月8日 每周一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doc
- 2018年4月8日 每周一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doc
- 2018年4月7日 周末培优-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物理三轮复习.doc
- 2018年4月8日 每周一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课堂同步系列一).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