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
——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春玲
一、前言
教育机会在人口中的分配形态,极大程度地决定了社会分层的基本特征。正如Deng and
Treiman 所指出的,“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
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
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1正因如此,谁能获得教育机会这一问题,就被置于社会分层
2
研究的中心位置,教育选拔机制被认为是导致社会经济分化的最关键性的、最重要的机制 。
在过去的50 多年里,由于急剧的社会政治变迁,中国的教育选拔机制和教育机会分配形态
经历了几次根本性的、方向性的转变,这些转变与整个社会分层体系的变化紧密相联。因此,
研究教育机会分配形态的变化,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分层及其变迁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
解释当前社会经济分化现象及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自 1940 年以
来的60 年里,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个人教育获得的影响经历了哪些变化。通过描述这些
变化趋势,作者想要论证的基本假设是,执政党及政府的社会经济目标的重大调整,对中国
的教育选拔机制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正是由于1978 年执政党意识形态及相关政策的变动,
导致了中国社会的教育机会分配形态的变化趋势断裂为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从1949 年至
1978 年期间,教育机会分配从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状态向着平等化的方向演变,教育成为促
进社会经济均等化的重要手段。然而,1978 年以来,教育机会分配的均等化推进趋势停滞,
导致教育机会分配不平等的一系列因素的作用力不断增强,教育从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均等化
的手段转变为促进社会经济分化的机制。
二、研究背景: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选拔机制的变化
1 Deng, Zhong and Donald J. Treiman, “The Impac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rend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97, Vol.103, p.391.
2 参见Kerckhoff, Alan C. ,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Stratification Processe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1995:21, pp.323-347; Treiman, Donald J. and Kam-Bor Yip,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 21 Countries,” in Cross-National Research in Sociology, edited by Melvin L. Kohn,
Newbury Park: Sage, 1989, pp.373-394; Shavit, Yossi and Hans-Peter Bolssfeld, eds., Persistent Inequality:
Chang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irteen Countries, Boulder: Westview, 1993.
1
1)教育机会分配不平等问题
尽管现代教育系统的选拔过程似乎是以能力标准为主,但许多研究发现,非能力的身份
性特征仍然对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家庭出身与教育获得之间的联系,几
乎跨越国界而普遍存在。20 世纪以来,许多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弱化这种
联系,但是几乎毫无例外地,这种联系仍然存在着。著名的法国社会理论家布丢提出的文化
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就解释了教育系统如何再生产了阶级地位,使阶级地位在代际之间进行
3
传递 。
这些情况表明,在绝大多数国家,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