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化学1绪论讲解材料.ppt
简明生物化学
徐成东
楚雄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2011.8.31;一、生物化学的涵义
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三、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四、人类基因组计划
五、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应用
六、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七、主要参考书目;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手段来研究生物体,进而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 ;二、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起源于18世纪晚期,19世纪逐步发展,到20世纪初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物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直到19世纪初期,生物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胰岛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29年 A. 哈登(英),冯·奥伊勒 – 歇尔平(瑞典)
阐明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46年 J. B. 萨姆纳(美)、 J. H. 诺思罗普,W. M. 斯坦
利(美)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58年 F. 桑格(英) 胰岛素结构研究
1981年 福井谦一(日)、R. 霍夫曼(英) 确定核酸碱基排列顺序
1984年 R.B. 梅里菲尔德(美) 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9年 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 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3年 K.B. 穆利斯(美) 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 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7年 P.B.博耶(美)、J.E.沃克尔(英)、J.C.斯科(丹麦)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2002年 约翰·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
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
生物大分 子的质谱分析法
2003年 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在细胞膜通道方面
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4年 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和伊尔温-罗斯(美)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发现肌肉收??原理
1953年 F.A.李普曼(英)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发现克雷布斯循环(三羧酸循环)
1958年 G.W.比德乐、E.L.塔特姆(美)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由基因控制
J.莱德伯格(美)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2年 J.D.沃森(美)、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 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住处传递的重要性
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 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R.R.波特(英)抗体化学结构和机能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G.J.F.克勒(德国)、C.米尔斯坦(英国) 确立有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
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原癌基因
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0年 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保罗·格林加德(美)、埃里克·坎德
尔(奥地利):“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
2001年 利兰·哈特韦尔(美)、蒂莫西·亨特(英)和保罗·纳斯(英):
细胞周期调控。
2002年 悉尼·布雷内(英)、罗伯特·霍维茨(美)、约翰·苏尔斯顿(英)
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
2003年 保罗·劳特布尔(美)、彼得·曼斯菲尔德(英)在核磁共振成像。
20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