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新沪粤版《第十一章 探究简单电路》课程资源
2008新沪粤版《第十一章 探究简单电路》课程资源
1.演示电荷相互作用的小转台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微弱,可用软木塞等制作一个能灵活转动的小转台,用来显示静电作用的效果。
将软木塞(保温瓶塞)上面刻一道半圆形长槽,用来放置带电棒。在软木棒下面打一竖直的小孔,镶入一个细小的玻璃试管(开口向外),如图11-40甲所示。将一支削好的铅笔固定在木板上作为底座,使铅笔尖端向上。将带有小试管的软木塞安放在铅笔上,木塞即可灵活转动,如图11-40乙所示。
甲 乙
图11-40
2.电路元件实物图片的制作
连接电路实物图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画实物图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这里介绍电路元件实物图片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将电池组、小灯泡、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实物图打印(或绘制)在白纸上,并按照元件的轮廓,把每个元件剪下来。把印有元件图形的白纸粘贴在与白纸同样大小的硬纸板上,并在白纸和硬纸板之间夹放一些铁丝或薄铁片。使用时把电路元件图片吸在磁性黑板上,可以任意移动各元件的位置,让学生在磁性黑板上画实物图连线,非常方便。
如果没有磁性黑板,可以在各“元件”硬纸板背面贴上双面胶,使用时将其贴在教室黑板或塑料板上(若用塑料板,可以用油性笔画连线)。也可以在玩具店买一些“磁性球”,把磁性球放在普通小黑板的后面,将有关电路“元件”吸在小黑板正面。
3.人类认识静电的历程
古希腊是西方电磁学的发源地,在古希腊的文献中记载了一些电磁现象。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640-546 B.C.)发现,用丝绸、法兰绒摩擦过的琥珀(Amber)吸引轻小物体。泰利斯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但是他认为这个现象很重要,便把它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书籍中有许多关于电磁现象的记载。例如西汉末期的《春秋纬·考异邮》(公元前20年左右)中就有记载,说经过摩擦的玳瑁能够吸引微小的物体。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中进一步记述了这种现象:“顿牟(即玳瑁)掇芥,磁石引针”。西晋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写有“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记载了梳子与头发摩擦而起电,外衣与不同质料的内衣摩擦起电的现象。
关于电的知识,我国古代和古希腊都是由经验得出的,比较零散,而且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很少进展。
吉尔伯特(1544—1603)大概是最早通过实验对电现象和磁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他通过实验研究,首先确定琥珀的吸引和磁石的吸引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吉尔伯特把经过摩擦后能吸引小物体的物体叫做electric,意思是“琥珀体”,这就是西文中“电”的词根的来源。
杜菲(1698—1739)发现“电只有两种”。杜菲做了许多实验,得出结论:除金属和软材料外的所有物体都能摩擦起电;导体必须用绝缘体架起来才能带电;电有两种,其中一种他称之为玻璃电(即现在所说的正电),另一种称之为树脂电(即负电),这两种电的特点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富兰克林(1706—1790)用风筝引下“天电”。富兰克林根据自己对静电实验的观察,猜想闪电和电火花或许是同一种东西,闪电现象可能是带电的云大量放电造成的。他用丝手帕糊了个风筝,风筝上安装一根尖铁丝用来引云中的电,铁丝与放风筝的麻线连接在一起,麻线的下端系一段丝带和一把金属钥匙,以备引出电来。1752年7月,在雷雨交加的一天,富兰克林把风筝放到天上有闪电的云层中。(该实验非常危险,曾有几位科学家因此而献身,切勿模仿!)他观察到麻线上的小纤维都竖立起来,跟摩擦产生的电效果一样;他用手指靠近钥匙,立即有电火花从手指上闪过;他使莱顿瓶充电,再放电,产生的效果都跟摩擦电完全相同。这就是著名的富兰克林费城风筝实验。该实验清楚地证明了雷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使人类对电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后来富兰克林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避雷针。
库仑(1736—1806)发现“库仑定律”。库仑(1736—1806)是法国工程师和科学家,他用自己发明的扭秤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库仑定律: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库仑定律的发现,使电学进入了定量科学阶段,为静电学奠定了基础。1881年第1届国际电学大会决定用库仑作为电量单位。
到了20世纪,物理学解开了物质分子、原子内部结构之谜,人们对电现象的本质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静电复印机的基本原理
通常使用的静电复印机基本构造如图11-41所示。
图11-41
把要复印的文件A放在水平透明窗B上。文件被曝光灯C照亮,其反射光经旋转反射镜D、凸透镜E及固定反射镜F,把文件的实像成在一个大圆筒G上。这实像可以与文件一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