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简析.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简析.ppt

林纾的翻译 Group5 Contents 林纾,字琴南 (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等。 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冲击,终于丢了北大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日常开销。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着名论作,是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代表性作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发作用。钱钟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了林纾的翻译作品。 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因缘”。 读翻译像隔雾看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歌德很不礼貌地比把翻译家为下流的职业媒人——因为他们把原作半露半遮,使读者心痒神驰,想象它不知多少美丽。 好译本是消灭自己 坏译本是消灭原作 第一部翻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故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由精通外语的朋友先阅读引文,再用汉语向他口头讲述外文书的内容,然后由他整理成书面汉语言文字。 林琴南的翻译是与其社会理想紧密相连的,他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为了开通民智,激励民气,他当时急于翻译有这类思想意识的西方政治小说或英雄传记。 曾朴认为,林纾没有认识到白话文为大势所趋,坚持使用古文体翻译外国小说,是他翻译生涯最大的缺陷。倘若林纾能在翻译创作盛期用白话文翻译小说,将会有更多中文基础薄弱的民众读到外国文学。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的差异。 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绣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鲁迅说过:“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 林纾认为原文美中不足,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因而语言更具体,情景更活泼,整个描述笔酣墨饱。 他在翻译时,碰到他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兔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与。(讹) “戏则戏矣,倒须似真,若真反不妨似戏也” 正所谓“太戏,不像”了 “顿荡”、“波澜”、“画龙点睛”、“颊上添毫”之笔。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个人的写作标准和企图,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信有点铁成金、以石攻玉或移橘为枳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下笔如飞,文不加点。 造句松懈、用字冗赘,字句的脱漏错误。 最特出的例是《洪罕女郎传》男主角的(Quaritch),全部译本里出现几百次,都作“爪立支”;“爪”宇准是“瓜”字,草书形近致误。 助手临时对本口述,林纾应声直书。 林译小说里到处可见减少、改动和添加原文内容的现象, 这是林译小说遭到最多批评、质疑和误解的原因。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翻阅“林译小说”,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小说中故事本身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