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解说词.pdf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解说词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解 说 词 江苏省气象学会 第一部分 室外展区 A1. 展馆概况 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视察、参观。中国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气象专题博物馆,由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 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江苏省气象局承担建设任务,2010 年3 月建成。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通过模型、实物、史料、图片等展览形式,展 现从古到今中国气象科学的发展历史,希望对大家了解气象、了解历史有 所帮助。 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包括室外景观展区和室内展馆两大部分。我们 现在所在的是它的室外景观展区。 A2. 展馆标志 在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历史中,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是其中的一个华彩 篇章。 人们从感受风雨寒暑,到努力去认识这些发生在大气中的自然现象, 历朝历代都发明了很多仪器来观测天象、气象,当时在世界上都是很先进 的。  鸾凤风向器 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对风的观测,在黄帝时代就有“相风玉鸠”,到 秦汉时代有了“相风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辽金时代的鸾凤风向器,距 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实物现存在山西浑源县圆觉寺大殿之上。鸾凤由 黑铁铸成,所以也称之谓铁鸾凤,其头,尾,腹,背,足,翼构件是焊接 而成的,两只脚立于圆盘之上,圆盘中心有孔,枢轴垂直通过圆盘中心, 当风吹来的时候,鸾随风而动,保持鸾头迎向来风方向,用来测风。类似 测风原理的仪器起源相当早,距今5000 多年前在神农和黄帝时期就有了相 风玉鸠的记载,到了秦汉时期宫延和寺院用铜铸造的精美“相风铜乌”。晋 朝皇帝出行,仪仗队就有一个人为他举着一个比较轻便木制的相风乌,用 1 乌身测风向,乌口衔花测风速。同时也有为皇帝候祥风之来的说法。测风 的方法从宫庭流传至民间,老百姓也跟着学会使用。在我们展馆中还可以 看到更多的有关相风乌的展示。  相风赋 我们靠到对面幕墙上,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家郑玄所作的《相风赋》, 赋中不仅称赞发明相风乌的,人学识渊博,精通自然之极,变通之理,还 生动表达了应用这种测风仪器的精妙之处。诗里歌颂了制造相风乌的,比 如说诗句中夫能立成器以占吉凶之先见者,莫精乎此。《相风赋》中还表达 了当时的人们是通过相风乌来感知天意和吉凶,将相风乌比喻成了“栖神 乌於竽首”。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风在气象变化中的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 识。  乾隆测雨器 在古代,人们已开始对雨量的测量并非测雨器所得,何时开始试用测 雨器也是在难以考证。宋代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记载了“圆罂测雨”, 将圆罂中承接的雨水用数学方法计算得到平地得雨之数。直到清代前期, 用测雨器测雨才有了史料记载和实物考证。 我们面前的这座测雨仪器仿制了清乾隆年间的(1770 年)造的测雨器, 黄铜圆筒置于测台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雨量器是朝鲜 1442 年发明的。  雕塑气象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休。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历经朝代变迁,人们对气象和气候现象及规律 的观察、探索、研究从未停止过;气候条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对 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这幅大型砂岩浮雕,艺术化地展示了气象 与社会发展的典型史话。从远古到现代我们追溯前人的脚步,人类在生存、 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的认识大气现象(气象),积累知识,探索气象科 2 学的奥秘;从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气象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 推动社会进步,直至今日,人类已经走在保护地球气候环境的征程上。 第一幅约 13 世纪BC~公元初(周、春秋战国、秦、西汉),在温暖适 宜气候背景下,伴随中华文明的开始,出现最早的气象观测和记录,人们 感受、纪录着风霜雨雪,努力适应着自然条件。湍急的河水,流云表现了 古时人们众志成城修建都江堰的场景。 第二幅东汉到南北朝时期跨度 500 多年,暖湿气候结束,转为寒冷干 旱,冬季严寒加剧,淮河结冰,社会经济动荡。第二幅图表现东汉晚期第 七次全国性大旱导致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的场 景。 第三幅是隋唐时期,气候温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