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子语类课件(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
;教学目标;理学发展概况;朱 熹;作者简介;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被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表人物。
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其父指天说:“这是天。”朱熹则问:“天上有何物?”其父大惊。他勤于思考,学习长进,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苦不如此,便不成人。”朱熹十岁时父亲去世。当时的道学家一部分排佛,一部分醉心学佛,他们皆属后者。因此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十八岁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朱熹诗歌;朱熹名言; 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朱熹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朱张渡;数(shù)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厌:通“餍”,满足 得趣: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学者:求学的人
以为:以……为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义。;内容理解;读书三境界;第二则; ;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此诗本是讽刺周幽王政治昏暗的一首诗,诗的最后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明在政治上要非常认真谨慎。这几句诗历代流传,至今已成为习语。
曾子引用这几句诗,也是表明一种谨慎态度。朱熹在这里又一次引用,是为了总结前文,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要明天理,灭人欲,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第三则; 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一方面认为,作为政府和地方官吏,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这个角度的“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
朱熹特别强调义利之辨,严守义利之分别,还在于这是朱熹与其他学派论辩中的主要问题。
在南宋的思想学术界,朱熹的理学虽然是主要的一派,但同时还有其他不同的思想学派存在,其中主要是浙东事功学派,陈亮(陈同甫)(1143—1194)为代表。陈亮是朱熹同时代的学者,他与朱熹因为对道的不同理解而展开争论,其中义利问题也是双方论辩的一个主题。朱熹是“谈性命而辟功利”,陈亮是“专言事功”而“嗤嗤性命”。朱熹主张义利不两立,陈亮则主张义利双行,二者缺一不可。; 本则门人向朱熹问的是关于读书的问题,朱熹却回答义利之辨,是否答非所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
见利思义。——《论语》
人到无求品自高。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
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再说“理”与“欲”;面说,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