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肉码字 秦德标 秦和清.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肉码字 秦德标 秦和清

谈谈鄂西三峡地区的肉码字 秦德标 秦和清 在鄂西三峡地区,有一种代代相传、民间广泛运用于各种生产、生活、交易之中,俗称“肉码字”的记数记量文字。它别于包括楚人在内的中原民族所创造的大写壹贰叁肆……和小写一二三四……,也不同于外国输入进来的阿拉伯数字1234……和罗马数字。又据有关资料记载,古代巴人还未来得及创造文字,就被秦国所灭。那么,这种文字究竟属于哪个时期,哪个民族的文字呢?目前尚无定论。 据笔者调查,“肉码字”这只是鄂西三峡地区的称谓,有的地区称它为“草码字”,也有的地区称它为“火码字”,顾名思义,称它为“草码字”的人,则是因为它字体的形态似草茎;称它为“火码字”的人,则是因其书写工具为火炭(木柴烧后遗留下来熄灭了的火子);称它为“肉码字”的人,则是因它书写的载体是肉块。不同的称谓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它的原始粗俗性。由于它是代代相传,说明它是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先祖们使用的象形文字。 据《史记?黄帝本纪》记载:“轩辕黄帝观鸟迹以作文,此文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代轩辕黄帝观察鸟兽的行迹依葫芦画瓢,创造的一种文字,后逐渐演化成象形文字,后人称它为“鸟文”。鄂西三峡地区代代相传,传承下来的“肉码字”,他的原名也应该就是“草码字”。它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祖们,根据轩辕黄帝创造“鸟文”的原理,比照草茎或树柯的形态创意出来的一种记数文字。原始社会渔猎时期,这种文字是用于肉食品记重的,所以,叫它“肉码字”。 (一)肉码字的来由 远古时期,人们是以渔猎为其生活来源,食其肉,穿其皮,左借应酬是以肉食品和兽皮为主要交换品,如何记账记数计量,最初是用挽草、打结,截短草棍或木棍来记账记数的,这在鄂西三峡地区,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挽草、打结、放棍棍记账记数的故事。俗话说,你怕忘事就在裤腰带上打个“疙瘩”。其来源就是先祖们打结记事的方法。再如,选举投票时,候选人每得一票,计票人就在候选人名下画上一笔,最后看谁的笔画多,谁就当选。这也源于先祖们放棍棍记账记数的方法。据秦氏族谱、郭氏族谱记载,在明朝初期实施的江西填湖北、湖北填四川的西迁调凡政策。人们所到之处,土地不用分配,不要买卖,而是挽草为业,或挽草为据。秦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祖公秦景疆弟兄五人,自江西南昌县南前山铁板桥朱石巷端皆土地,迁湖北省宜昌府东湖县社林铺沙帽冲,挽草为据,计九冲十八坳,一百单八杈。”郭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挽草为证,公认长岭寨对岸湖山头山田一庄,东至茶田垭,南至唐家河,西至石板岗,北至长大岭。”这些都是原始的记数记账记事方法。 在未实现养殖业向种植业转化之前,在众多的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中,需要一种文字来记数,表达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积累和往来,开始他们截草棍(或木棍,下同)来记数,打一只山羊,在家里放一根草棍 ,打三只山羊,就在家里放三根草棍,依此类推。积累多了,草棍不便保管,迫切需要一种简便方法。于是,人们试行比照草棍的形体画形来记数。打一只山羊在墙壁或地上比照草棍画〡〢〣〥〥〦〦〧〧〨,它的进化过程是,“”这是一灌木小树苗,将树枝向下扭曲成“”,抹去树干下半部就演变成了“”。十为两个棍棍垂直交叉,即十位文字。由秤杆和秤钩的形态联合起来组成了字,即“斤”字。由秤杆、秤钩、秤星组成字,即“两”字。这里要说明的是,三峡地区古时候的秤为三排星,而且是十八两为一斤,脊上一排,两侧各一排,肚里“ ”意为三排秤星(见图二)。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南边村三组村民易海英至今还保留有一杆三排星十八两为一斤的秤。 图二 生产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贵重物品出现了。如药铺和金银首饰业的出现,用斤两交换不可行了,于是又创造了钱和分的记重文字。由秤杆、秤钩、秤系、秤砣组成字,即钱字。由秤杆、秤砣组成字,即“分”字(见图三)。它们的进位是十八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十分为一钱。后来,由于中原民族的渗入,出现了用两种秤称重,一种是外来的秤,十六 图三 两为一斤和本地的十八两为一斤。为了区别两种秤,人们称本地的秤为老秤,外来的秤为新秤或市秤。一直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肉码字源于原始社会,主要用于动物和肉类的计算。原始社会可供人类使用的最大动物无非野猪、熊、豹之类,最大重量不过几百斤,所以,肉码字只创作了三位数的记数文字。 (二)肉码字的传承 肉码字少见于古籍,更不出现于教科书上,它的使用如同民歌一样,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一代一代无穷尽的传承,才得以保留。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先进文化的普及,肉码字已被人淡忘了,新中国以后出生的人对它更是陌生。笔者出生在宜昌市小峰风景区境内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这里地处三峡腹地,父母亲未进学堂门,母亲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肉码字都能认得。一九四八年,我刚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