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阳运动理论看巴比伦和中国天文学之的关系.docVIP

从太阳运动理论看巴比伦和中国天文学之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载《天文学报》29卷3期(1988) 从太阳运动理论看巴比伦与中国天文学之关系 江晓原 一 太阳运动表的数理 太阳运动理论在塞琉古时期的巴比伦数理天文学中虽不如行星和月运动理论那样重要,但现今已发掘整理出来的楔形文字材料中仍颇有可资考察者。 表1选自一份塞琉古时期的巴比伦星历表。(1)原表有18栏之多,表1只列了其中关于太阳运动的几栏,从时间上看,表1截取了巴比伦历法中的一整年,即塞琉古纪年第209年(S.E.209),相当于100B.C.。左起第一栏为月份。第四栏是太阳每月所在的黄道宫。第三栏是太阳于当月合朔时刻在该宫中的度数。第二栏是第三栏相邻两行之差,意即太阳当月所行经的黄经度数。表1已蕴含相当复杂的数理,且在巴比伦星历表中极为典型。与本文的讨论密切有关的为如下二点: 表1 巴比伦星历表(100B.C) Table 1 Babylonian ephemeris, 100 B.C. Ⅰ 28,39,17,58 18,54,34,16 múl Ⅱ 28,21,17,58 17,15,52,14 ma? Ⅲ 28,18,1,22 15,33,53,36 ku?ú Ⅳ 28,36,1,22 14,9,54,58 a Ⅴ 28,54,1,22 13,3,56,20 absin Ⅵ 29,12,1,22 12,15,57,42 rín Ⅶ 29,30,1,22 11,45,59,4 gír-tab Ⅷ 29,48,1,22 11,34 26 pa Ⅸ 29,57,56,38 11,31,57,4 má? Ⅹ 29,39,56,38 11,11,53,42 gu Ⅺ 29,21,56,38 10,33,50,20 zib-me Ⅻ 29,3,56,38 9,37,46,58 hun 二次差分。表1第二栏是第三栏相邻两行之差,亦即每月合朔时刻太阳黄经的一次差分D;第二栏相邻两行之差,即二次差分,则为常数: D2=0; 18° (1) 折线函数。如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第二栏之值即以朔望月为单位时间给出的太阳运动速度为纵坐标,绘出V-t关系曲线,则可得著名的折线函数(见图1)。这是一种周期函数,诸极大值M与极小值m由下式给出: 注意诸M、m必位于横轴上n与n+1之间的某一位置上;设M位于XM处.则有: XM=[M-V(n)]S/D2 (3a) 其中S为朔望月长度,D2则由(1)式给出。相仿,关于m的具体位置有: Xm=[ V(n) -m]S/D2 (3b) 再看中国古代的太阳运动不均匀性改正表——日躔表。表2取自刘焯《皇极历》(600A.D)(2),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日躔表,其结构一直为后世所遵循。原表有六栏,这里只列了有关的前四栏。我们发现,表2与表1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同之处。 表2 中国日躔表(600A.D.) Table 2 Chinese solar motion table, 600 A.D 11 28 0 冬至 W.S. 12 24 28 小寒 20 52 大寒 1 20 72 立春 24 92 雨水 2 28 116 惊蛰 -28 144 春分 S.E. 3 -24 116 清明 -20 92 谷雨 4 -20 72 立夏 -24 52 小满 5 -28 28 芒种 28 0 夏至 S.S. 6 24 -28 小暑 20 -52 大暑 7 20 -72 立秋 24 -92 处暑 8 28 -116 白露 -28 -144 秋分 A.E. 9 -24 116 寒露 -20 -92 霜降 10 -20 -72 立冬 -24 -52 小雪 11 -28 -28 大雪 表2左起第一栏是中国历法中的月份,和表1所用的巴比伦历法一样,皆为阴阳合历。第四栏是一年中的24节气。第二栏则给出每个节气(平气,即回归年的1/24)内太阳实测行度与平均行度之差。第三栏为第二栏数值的累计值。为了减少枝蔓,这里略去了表2中数值单位之类的技术性细节。由于在中国历法中,第一个节气即冬至时刻的太阳位置被认为是已知的,所以表2第三、四栏实际上给出了太阳一年中24个时刻的位置,这与表1第三、四栏给出一年中12个时刻的太阳位置本质上完全一样。表2第二栏反映了太阳运行速度围绕着平均值波动的情况,这和表1第二栏也完全相同。 但是,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在于,表2第二栏也是第三栏的一次差分D;而且第二栏相邻两行之差,即二差分D2,也同样为常数。如将表2分成四段来看,每段中皆有: D2=4 根据表2绘出的V-t曲线见图2。除了V有阶跃这一点与巴比伦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