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画画为什么这么火.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一两年,一位叫“老树”的人和他的诗画不知不觉地火了。没有面孔的长袍男人,淡雅甚至带几分童稚的山水,寥寥几句文白杂糅的诗,在网上迅速走红。   老树并非职业画家,作品为何如此受欢迎?无疑,他的画与画上配的诗,彰显了一种人生情趣:岁月静好,平安温和,还有“舍得”与“放下”的生活态度。现代人活得很累,在老树的画中,找到了共鸣。   但真的能舍得?真的能放下? 一   “溪水一旁,住两间房,拥几册书,有些余粮。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世间破事,去他个娘。”这是老树画画系列传播最广的句子,尤其是“世间破事,去他个娘”,很是传神,遂成神句。   与自然为伴,温饱无虞,所求亦不多——这是自古至今很多人的理想境界,从“老婆孩子热炕头”到后来被演义的“农妇,山泉,有点田”,以及升级版的老北京四合院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当然,这一标准是清代的,现在的四合院可不是寻常人家住得起的——不必大富大贵,也不必终日劳碌,醒也由我,睡也由我,一家老小,其乐融融,足矣,足矣。   当然,物质层面的简单,反衬的是精神层面的丰盈。中国历代文人,都习惯于将物质与精神对立,认为物质是对精神的束缚、欲念是对人性的奴役,他们追求的是超然物外的人格自由,归隐田园,是一种宣言:我不争了,我放弃了,我超脱了。   从隐居清溪、采药修道的鬼谷子,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再到不愿当官、梅妻鹤子的宋人林逋,隐士淡泊名利的境界,一直为中国文人所羡慕。史料隐士的鼻祖是一个叫许由的人,他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帝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   在国外,隐士生活同样受到推崇,认为这是一种能够更好地审视自我、回归心灵的途径。美国有一本很有名的书《瓦尔登湖》,至今仍是许多“不忘初心”的中国读者的必读之书,就如村上春树对文青的意义一样。   《瓦尔登湖》的作者叫梭罗,1817年7月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返乡任教。1841年,梭罗结束教书生涯,开始写作,1845年夏,他开始为期两年的“隐居”生活,地点选在离康科德不远的瓦尔登湖。两年隐居生活结束后,他写出了这本名著,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作者远离尘嚣,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梭罗在书中自豪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写作的背景,正是美国进入工业社会后迅猛发展的年代,人们对财富和金钱开始无限制的追逐,不惜破坏生态,整天疲于奔命——这跟当代中国比较相似,这也是《瓦尔登湖》在中国备受推崇的一大原因。       二            但是尴尬的是,《瓦尔登湖》后来被揭露是“装X神作”。   美国人理查德·扎克斯写过一本专门给各类高大上“打脸”的书《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考证了梭罗当年“隐居”之地,其实是一种“伪隐居”,他的小木屋距离公路、铁路都很近,离最近的邻居不到1英里,甚至他父母的居所也只需步行10分钟便可到达。《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批驳了梭罗自给自足的自我标榜,说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康科德村里去一次,他的母亲和姐姐每周六都会给他送食物,而他自己则时不时回家去,“将家里装点心的坛子舔个干干净净。”最搞笑的是,在康科德一带,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梭罗的邻居爱默生搞聚会时,一摇响晚餐铃,梭罗从林中猛冲出来,手里拿着餐盘排在队伍最前面。   梭罗是在“隐居”一年后开始向人们演讲如何过简朴的生活,如何自食其力,他的小屋也渐渐有了名气,常常高朋满座。跟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一样,隐居地成为朋友和闲人们旅游与社交胜地。例如宋人林逋,不喜欢当官,过着隐居生活,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护“鹤子”,水清浅处疏影横斜,月黄昏时暗香浮动。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只是他隐居的地方在杭州小孤山,粉丝们太容易找上门来谈人生谈理想了,所以他越隐名气越大,最后连皇帝都知道他了。   当然,隐士跟没读过书的农民不一样,前者往往体验过繁华的都市生活,或者做过不大的官,厌烦了,才过来“隐”,“隐”只是一种傲娇的态度,或者说,一种捷径。例如,著名隐士姜子牙,白发苍苍了,还整天在渭水岸边钓鱼,一直在等待机会,终于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