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与心学顿渐归一走向是实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理学与心学顿渐归一走向是实学

理学与心学顿渐归一的走向是实学 豫章书院 吴军豹 微信:x317871423 邮箱:317871423@ 摘要 本文以江西豫章书院学脉传承特质出发,解析从南宋到清代中期儒学精英意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梳理出理学与心学在明亡至清中期期间已经实现顿渐归一的气象,而这一气象与“实学”诞生具有根本性的连接关系。本文对于清中期之后的书院传承特点并无多少着墨,但已经可以得出当代书院文化复兴现象仍属于“实学”调整期的结论。 关键词:豫章书院 精英意识 理学 心学 实学 书院文化是中国精英意识通过教化行为而体现,并具有传承创新属性的中华根本文化。由唐至清各个时期,书院文化均作为国家制度被高度确立。在近现代,因夹带“武斗”的中西方文化直接“碰撞”,中国书院文化经历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自我否定过程。这个自我否定过程并不能完全湮灭书院文化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作用,反而有助于“利弊清晰”地加强与“西学”的融会。不难判断,融会的结果将是在新时代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 江西豫章书院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开讲之初 ,正处于宋室南渡之际。书院第一代山长罗从彦怀着对“道君皇帝”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批判精神回祖籍豫章(南昌)建退思楼讲学。 早年罗从彦追随杨时求学于嵩阳书院程颐,尽得北宋周程私学,经由自身体察至南宋时期,由其弟子李侗、再传弟子朱熹将理学发展成熟。罗从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承启作用。 当代岳麓书院副院长邓洪波先生在《简论南宋书院六大事业》一文中,概括南宋书院制度化第一条元素就是,“书院和理学互为表里,荣辱与共,形成一体化结构。这种结构,使书院具备了在学术文化领域发挥创造性作用的功能,事实上,书院对中国思想文化在南宋时期形成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功甚伟”。可见南宋时期,大多的书院均以讲习理学为主,豫章书院也不例外。南宋端平年间,朱熹弟子李燔将豫章书院从太师罗从彦“退思楼”中迁到豫章城抚州门内而开始发扬,豫章书院在此时主讲理学思想更是顺理成章的事。 与朱熹同时,在江西大地上大放异彩的“象山心学”与理学可谓是并驾齐驱,尤其是经过“鹅湖之会”更是闻名于世。我们根据鹅湖之会教人之法的辩论情况“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讲明了理学和心学的共同宗旨就是人心世道的教化。一般的研究重点在朱熹和陆九渊二人观点上,而忽视伯恭欲会归于一的观点。即吕祖谦希望两人的观点能够统合看待。吕祖谦态度非常值得研究,其不辩胜于辩的辩论介入方式,实际昭示了理学和心学的归一必然性。虽然归一路线在随后的儒学发展史中跌宕起伏,但并不妨碍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在修复融合中不断接近。即自南宋淳熙、绍熙间之后,直至清乾隆时期,理学与心学在政权变革的形势影响下,虽各有消长,终究统合。 本文论据从南宋末期理学与心学学术影响力变化、庆元党禁对朱熹思想的影响、明朝删改理学对统治秩序的作用、明中期心学逐渐大行其道、明亡前期对心学的检讨、明末清初由理学与心学顿渐归一诞生实学、清中期实学产生的社会治理作用展开研究。正因为江西豫章书院在罗从彦倡导理学、 江右王门讲贯心学、列入东林学党、 清代成为省会官学等学脉传承特质,所以在上述论据中有一条以豫章书院学术变化的隐线。从这条隐线中,也可以继续探究出清中期之后实学发展缓慢,直至清末中西方力量直接碰撞激发加速,中国儒学界勇于自我调整,以及当代书院尚属实学调整期的思考。 书院文化的九个历史片段理顺理学与心学的统合关系 1 南宋时期,程朱理学著述优势于象山心学的宗师心传。 因为著述等原因,在陆象山逝后,其二传弟子已开始投向理学。三传弟子更加急剧锐减。出现了“朱文公之学行于天下,而不行于四明;陆象山之学行于四明,而不行于天下,而后象山之学于四明亦不守”形势。即陆九渊逝后,门下弟子纷投朱学,前期还有浙江宁波一带学者在坚守陆学,到后期宁波一带也遍习理学。 2 在庆元党禁时,朱熹有检讨学术方向并重视心学的思考。 “伪师身居高座,口出异言,由学而党,匹夫窃人主之权,鼓动天下” (?宋 樵川樵叟 《庆元党禁》三浦秀一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