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1kj_《呼兰河传》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011kj_《呼兰河传》课件

呼兰河传 (节选) 萧红 现代小说家。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预习思考题 1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我”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3探讨萧红的内心世界。 4小说的主题。 5哪些句子令你感动? 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豁达、乐观、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老人,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 、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主题的探讨 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呼兰河传》:课文节选部分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具有北方典型地域特点的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文章回忆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原始的生命强力和自在的生存状态:“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第二层次 该作品是寂寞的萧红的寂寞之作 凄美的“童年记忆”----祖父、后园和我 创作《呼兰河传》的1940年,作家萧红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人生苦难和情感挫折,内在病痛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荒凉与寂寞令她拿起笔,试图从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到精神的慰藉. 教材节选的这部分“祖父、后园和我”也成为小说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它是萧红一生中唯一体验过爱和温暖的时期。但这一短暂的温暖对应着全书中人生体验的荒凉和痛苦,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地脆弱,而我们也从作家的痴迷和沉醉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悲哀。 凄美的“童年记忆”——祖父、后园和我 儿童视角成为作家最成功使用的一种叙事手段,经历了太多人生丑恶的成人视角里,不会再出现这么温馨美好的人生,更多的是理性的审视中,看到人生的残缺;儿童眼中的“爱”和“美”在更高的叙事者看来,亦潜伏着如此多的危机和冷漠。 两种基调的共存:虽然节选部分无疑充满了孩子般的热闹和童趣,但贯穿小说全篇的成人叙事者那悲凉、荒原般的气息在节选部分是潜隐的,它体现在孩子“我”在雨雪天、冬季及无人陪伴日子里的孤单和寂寞里,体现在家人的漠视中,也体现在后园热闹的景致的反衬中。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着“爱”和“温暖”的一生: ----孤独的童年——“失家”之痛:身为“女儿”的性别原罪,决定了萧红被封建父权放逐的命运。一生中家庭温暖的极度缺乏,使“无家”情结成为萧红的宿命; ----坷坎的爱情——“失爱”之痛:从逃脱家庭包办婚姻,初恋受骗,与萧军、端木蕻良的爱情纠葛及最终失败,来自男权社会的冷漠与欺凌贯穿了萧红落寞而痛苦的一生; 萧红:一个被放逐的灵魂 ----寂寞的写作——“失功”之痛:火热的抗战时代,民族的独立成为社会和历史的主流,而坚持个体独立精神和女性价值关注的萧红的个性化独立写作,注定成为“主流”文化的“他者”,得不到男权社会的认同。 第三层次 对国民性的思考 “几乎无事的悲剧”---《呼兰传》 生存而非生活:“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了就长大了,长不大也就算了”,在这被动的生与死中,“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呼兰河人以对生死的极度麻木和漠然,彻底放逐了有关生命的珍贵与死亡的悲哀之感觉,而呈现出彻骨的生命虚无和人生悲凉。 “几乎无事的悲剧”—《呼兰河传》 萧红正是通过这群“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极度冷漠与无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