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宝台山地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学]宝台山地质.doc

第1章 宝台山隧道地质说明 1.1工程概况 宝台山隧道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泰宁县境内,穿越宝台山主峰,进口位于泰宁县杉城镇马嘶口村,出口位于将乐县光明乡渠许村,里程范围DK270+025~DK281+575,全长11550m,进口标高为377.856m,出口标高为290.719m,最大埋深670米。其中有一处浅埋段:DK280+755~DK281+066段,施工中可能产生冒顶。 本隧道设计斜井2座:1号(吴元)斜井、3号(余地)斜井,全长分别为:1290m、1215m。出口局部平导一条,平导长度3566m。 1.2自然地理概况 1.2.1地理位置 隧道进口位于泰宁县杉城镇马嘶口村,经过马嘶坑、黄家地及余地几个村庄北面山坡上,出口位于将乐县光明乡渠许村。测区内交通尚便,进口距304省道500米,其余仅有简易碎石路通往外界。 1.2.2地形地貌 隧道位于剥蚀中低山区,山势陡峻,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沟谷纵横、植被发育、灌木杂草丛生,隧道经过区域最高山峰的标高1021.36m,隧道出口处高程约282.08m,其相对高差达739.28m,自然山坡坡度10 o~45 o不等。 1.2.3气象、水文 测区纬度较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最高24.57oC,最低15.2oC。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气温34.17oC,最冷1月份,月平均气温5.2oC。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霜期,年平均无霜期292天。年平均降雨量1799.3mm,3-6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043.1mm,占年降雨量的58%。 区内水系发育,形成树枝状水系,主要支流为吴元—马嘶口和洋源—渠许,横切于隧道DK269+962.5处和隧道出口DK281+738.4南东侧处。 1.2.4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为设计地震第一组。 1.3工程地质特征 1.3.1地层岩性 测区内地层出露主要有元古界震旦系、前寒武系、古生界寒武系的变质岩系和加里东期侵入岩系列及少量第四系坡洪积层。按地层出露的时代由新至老分别叙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dl+el)粉质黏土、冲洪积 (Q4a1+p1)粉质黏土、卵石土,主要分布在山坡和开阔的沟谷地区,厚度一般1.4-13.0m。 (2)中-下寒武统林田群(∈1-2ln ): 根据岩性和区域地质资料,可分为上下两段: ① 上段(∈1-2lnlb ):千枚岩、千枚状变质粉砂岩夹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深灰~灰色,变质砂状、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片状及条带状构造。岩石软,易风化,工程性质一般。地层(片理)产状:20°~35°∠70° 分布范围较小,出露与隧道出口段的DK281+170~DK281+610。 ② 下段(∈1-2lnla ):千枚岩、千枚状变质粉砂岩、变质细砂岩,青灰色,变质砂状、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片状及条带状构造。岩石软,易风化,层间揉皱强烈,工程性质一般。地层产状:55°~100°∠65°~70° 分别出露于DK272+500~DK273+500线路左侧400m和DK276+030~DK276+310、DK277+410~DK277+675、DK280+910~DK281+170。 (3)前寒武系(泰宁幅地质图)(An∈2MG):块状变粒岩组合及角斑岩,浅灰色~肉红色,变粒结构,块状构造。产状不清。分布于线路左右两侧及钻孔内,呈俘虏体(残留体)形状出现。 分布于进口段。 (4)元古界震旦系上统(Z2):根据岩性和区域地质资料,可分为上下两段: ① 上段(Z22):云母石英片岩夹变质砂岩、千枚岩,灰绿色,深灰色,变晶结构,条带状~中薄层构造。岩层揉皱强烈。岩石软硬相间,工程性质一般。地层产:90o~118o∠39o~75o,局部倾向相反。局部有安山岩脉、花岗岩脉侵入。 分别出露于: DK274+820~ DK 275+125、DK277+675~DK278+455、DK278+580~DK279+620、DK279+840~DK279+920、DK280+180~DK280+895。 ② 下段(Z21):变质细砂岩与千枚岩互层,底部为浅灰色黑云钾长变粒岩,中下部为灰绿色斜长白云石英片岩、二云片岩为主,间夹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变晶结构,条带状~中薄层构造。岩层揉皱强烈,局部倒转。岩石软硬相间,工程性质一般。地层产状变化较大,305o∠50o,局部倾向相反和倒转。 分别出露于: DK270+000~ DK 272+000线路左侧200~500m和DK279+620~DK 279+840。 (5)侵入岩:主要为加里东期侵入岩(Sγ33-c1、γm3): ① 加里东晚期上青单元(Sγ33-c1)中细粒二云母花岗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