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年论八大艺术.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薛永年论八大艺术

根据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八大山人》整理             论八大艺术                      ——薛永年   三百年前的艺术巨匠八大山人(1626-1705),不仅属于他生活的17世纪,而且属于中国艺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走向现代的20世纪。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八大山人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及其扑朔迷离的悲剧身世,一直吸引着借古开今的书画家和寻根究底的学者。纵观百年来对八大山人的研究与借鉴,可以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者的研究相对滞后于画家的借鉴。   从学者对八大山人的研究而论,在20世纪的前60年,大体处于有待深入的阶段。虽然学者们都力图使用科学的方法,也努力摆脱正统派旧美术史观的束缚,在通史、综论和评介中给予八大山人以更积极的评价,但尚少个案和专题研究,也没有多少运用新资料通过具体分析作品引出结论的成果。至1960年《文物》杂志发表《八大山人丛考及牛石慧考》和《个山小像的发现》之后,特别是七八十年代海内外学术交流日多以来,对八大山人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逐渐深入的阶段。在中国大陆、港、台以及北美、日、韩的研究界,已涌现出若干位八大山人专家,出版了近十种专著,以中文发表的论文或关于八大的文章亦有二百余篇,并结集编出了三种论文集,以致有的学者认为“八大山人学”已经兴起。   考察三种论文集,亦即王方宇编《八大山人论集》和八大山人纪念馆编《八大山人研究》一、二集的篇目,可以发现,在总共96篇论文中,考证考辨其身世生平与字号印押者28篇,专论其花鸟画者16篇,专论其山水画者3篇,专论其书法者3篇,论及其诗歌者9篇,论述其思想美学者4篇,专论其艺术手段之变形、构图与抽象者3篇,专论其艺术影响者3篇,讨论其艺术分期者2篇,谈论其人其画者17篇,其他7篇。这一系列的选题表明,近40年来学者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已经由宽泛到专门,由笼统的把握到具体的认知。在史实的考据和材料的梳理上厥功甚伟,对八大山人艺术的方方面面乃至代表性作品的探讨也日益具体而微,但若和画家的借鉴相比,就明显落后了。从画家对八大山人的借鉴而言,20世纪上半叶已十分明显,但凡专擅或兼工写意花鸟画的名家,莫不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八大山人,其中明显取法于八大山人而终成大器者,即有吴昌硕、陈世曾、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朱屺瞻、李苦禅、丁衍庸等。其中,吴昌硕借鉴八大山人始于19世纪末,曾有题画诗句曰:“八大昨宵入梦,督我把笔画荷。”已知其涉及八大山人的画跋,不下十余条之多,最晚者直至吴昌硕去世的1927年。诸跋对八大山人艺术的自由、完美、雄奇,及其诗意、禅心称赞不已,如云:“画多奇趣”,“古淡萧寥,如野鹤行空”,“高古超逸,无溢笔,无剩笔”,“画中有诗,诗中有禅,如此雄奇,世所罕见”。而其《缶庐集》、《缶庐别存》中亦录题画数首,所题《效八大山人画》序云:“八大真迹世不多见。予于友人处假得玉簪花一帧,用墨极苍润,笔如金刚杵,绝可爱,临三四过,略有合处,作长歌记之。越数日,有寄山人巨幅来售,一石苔封云绉,横立如钓矶。上栖数鸟,下两游鱼,神气生动......神化奇横,不可橅效。” 齐白石自41岁(1906年)在北京厂肆见八大山人《葡萄》,次年于江西见八大山人《雏鸭》后,便借鉴不辍。虽于1919年变法后放弃,但晚年题画犹称:“予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今见此册,殊堪自悔,年已八五矣。”在齐白石论及八大山人的20则诗句和题跋中,有一诗最为脍炙人口。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但另一则题画则愈加突出八大山人曰:“作画能令人心中痛快,百拜不起,惟八大山人一人独绝千古。”   潘天寿在“文革”中含冤去世,他对八大山人的借鉴也主要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1953年曾题《焦墨山水》曰:“曾见个山僧以焦墨简笔画松石,以墨计白,松石间荒寒似积太古雪,题曰此《快雪时晴图》也。余偶作焦墨简笔山水,以实计虚,山间树间亦荒寒似积太古雪。”值得注意的是,潘天寿作为学者型画家,他对八大山人的借鉴,并不像吴昌硕、齐白石那样感悟多于分析,而是善于融会贯通地从画理上致思。比如,他说“空灵,虚实相生之谓也。画中有空虚之处,画的血脉、人的相像才能畅通活动,画须空灵才能活。八大山人的画,不光鸟是活的,花是活的,山与石头也是活的,一笔一墨无不生动。这不仅是一个技巧问题,也是艺术旨趣的不同。”在论及格调时,潘天寿又指出:“任伯年、朱梦庐、吴昌硕、齐白石、八大山人都画松树,八大山人的松树就高,朱梦庐的就低,这就是境界,原因是人的品质格调和修养问题,修养低就无法体会松之高华挺拔。八大山人画松针很疏,老干枯枝是简练,高华挺拔是意趣。八大山人不点搭、不噜苏、故高,点搭噜苏调子就不高。   比较画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