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砂中的传统文化之美
紫砂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之美陈茆生紫砂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宽泛的概念,她是紫砂工艺、艺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具体到紫砂茗壶来说 ,即体现为作品的文化价值、文化品味。紫砂从一开始,就与文人结下不解不缘。书童供春制壶或由才子吴頣山“创制款式,代为署款”;时大彬在游娄东听了文人品茶施茶之论后“乃由大壶改作小壶”;陈鸣远与文人过从甚密,其作品成为文人的案头清供;陈曼生与艺人杨彭年联手合作的“曼生壶”成为名垂青史的佳话,开创了“字以壶传,壶以字贵”文人壶时代,……可见紫砂艺术是由有文化的艺人和爱紫砂的文人共同创造的,紫砂壶的文化味、书卷气,源远流长,已成为紫砂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一、紫砂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中庸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法宝,是一种不偏不倚、折衷调和的处世态度,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的境界。紫砂造型朴雅,素面素心,肌理温润如玉,色泽古雅淳厚,“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符合传统文化中和的审美观。即以造型来说,基本上非圆即方,经过变化、变形则可呈现出“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多彩世界。但无论那种造型都要求壶体圆润光洁,块面挺刮规正,线条变化流畅,圆器讲究“圆、稳、匀、正”,达到柔中有刚、圆中有变、有骨有肉、骨肉停匀。如“掇球壶”恰如大小两球相累,珠圆玉润,形制优美。方器则要求线面挺刮、轮廓分明,以直线为主、曲线为辅,粗细适度于变化,口盖划一,刚中有柔,方中寓圆。这种刚柔互济的造型观念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切合“正、清、和”的儒家文化,也符合“敬清雅和”的茶道文化。总而言之,紫砂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二、紫砂文化的意象之蕴,含蓄之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含蓄,古代诗歌中多用意象,如月亮喻思乡怀人,梧桐喻凄凉悲伤,杜鹃喻哀思,秋蝉喻高洁,折柳伤离别,鸿雁引思念等等。由于文人介入,紫砂文化中亦多有意象,而紫砂本是民间工艺美术,又融入了很多民俗文化的元素,两者相融合,使紫砂文化中充满了意象之蕴,含蓄之美。以花货为例,艺人多以松竹梅、荷莲桃入壶,这是因为在诗歌意象和民俗文化中,青松象征不老,秀竹比喻君子,梅花表示高洁,荷莲谐音和连,桃子祝福长寿。此外,“百果壶”中石榴喻多子多孙、菱角喻聪明伶俐,“鱼化龙”表达了人们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愿望;“如意提梁”寄托了如意吉祥的祝福祈盼;“龙头八卦一捆竹”竟能演绎太极阴阳的易经哲理等。人们以松竹梅皆比作“岁寒三友”,对十二生肖几乎都有美好祝愿这种审美观直接影响到紫砂壶的造型设计,尤其是花货的题材,如“束柴三友”、“高风亮节”、“竹报平安”以及“三羊开泰”、“大吉羊”、“掉转乾坤”等等 。这些以松竹梅或以十二生肖为题材的壶从壶名上就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文化味,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意象之蕴,含蓄之美。三、紫砂文化的哲理之思,文学之美紫砂的装饰集诗书画印于一体,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砂壶上的铭文,虽只有短短几句、寥寥数言,但却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是文人和艺人精心构撰的文学精品。这些铭文切茶切水,如“一杯清茗,可沁诗脾”、“烹茶无客至,得味有诗来”,“汲甘泉、沦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等;切壶切形,如“天鸡鸣,宝露盈”(天鸡壶铭),“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葫芦壶铭)“梅花松竹为三友,诗酒琴棋作四时”(三友壶铭)等;切情切景如“苦而回甘,直谏之言”(曼生铭)等等。这些铭文,有的充满生活情趣,如“茶已熟,雨正蒙。戴笠来,苏长公“(苙翁壶络)。从修辞手法看或比兴,或对仗,或用典,或拟人,即便是引用现成的茶联茶诗、名人名句也大都精心挑选、反复斟酌,再加上秀逸遒劲的手法,银勾铁划的陶刻,以及篆刻印章款识,雅俗共赏的壶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紫砂文化的哲理之思,文学之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