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的的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塞山怀古的的教案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组别 高二语文备课组 审阅(备课组长) 审阅(学科校长) 主备人 朱怡秀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五 《西塞山怀古》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从怀古诗中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进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程与方法掌握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与深刻的寓意。掌握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与深刻的寓意。1、了解 2、掌握怀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结合背景把握诗歌内容与深刻的寓意。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歌相关背景: 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 五、自学指导(二)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明确:“下”和“收”字用得好 。 “下”:是指自益州而下,符合历史事实。 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参考: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 ?②对比的手法。???????? ?????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六、自学指导(三) 诗人在颈联中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其中包含对国家兴亡怎样的观点(兴亡的关键因素)? “ 人世几回伤往事是说人事的变动,山形依旧枕寒流是说 自然景物的亘古不变,两相对照,以终古常在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 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的无情见证。 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不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 到底,人事的治乱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实际上蕴含着对于前朝失败教训 的总结。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刘禹锡《金陵怀古》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 包佶《再过金陵》 附:东吴灭亡是因为没有防御措施吗? 千寻铁链是吴人工设置的障碍,表明孙皓有反抗能力。就孙皓而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修,荒淫误国。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七、合作探究: 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以景结尾。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也是分裂失败的象征。后人将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背景链接: 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八、课堂小结: 请结合背景和诗歌内容,说说本诗的深刻寓意。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统一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