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说的兴起与转折.pdf

从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说的兴起与转折.pdf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说的兴起与转折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七十一期 2009年 11月 頁 1 ~ 3 5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 ∗ ⎯⎯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 林 永 勝∗∗ 摘 要 本文試圖探討六朝至初唐,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脈絡。隨著魏晉 玄學自然說的興起,早期許多道經也頻繁使用自然一詞,而有自然生道、 自然運度、自然之氣、以及自然/人學等說法。早期的道教自然說看似多端, 但討論的都是事實義的自然,並以才性說為其理論基礎,故可稱之為才性 自然說。才性自然說的焦點集中在對萬有本源進行說明,但在修養論方面, 卻面臨著命定論的限制。南朝夷夏論爭興起後,佛教徒將道教貼上「以自 然為宗」的標籤,並以因緣說批判道教在修養論上的不足。南朝興起的重 玄道教正面回應此一問題,一方面建立起道性論,以說明個體與本體溝通 的可能性,一方面建立雙遣兼忘的工夫論,以指示體證本體的方法。至於 自然此一概念,則是用以說明此一道性及體證經驗的性質與狀態。亦即, 重玄道教的自然說,所討論的是體現義的自然,故可以稱之為道性自然說。 道性自然說的建立,解決了佛教徒所批評的、傳統儒道二教認為聖人不可 學不可至的觀點,也為後來理學修養論的建立,提供了理論的基礎。 關鍵字:重玄 自然 才性 道性 因緣 98.02.15 收稿,98.06.09 通過刊登。 ∗ 本文初稿發表於日本「東亞的文明衝突與天觀念的演變」研究班、臺灣大學中文系、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等合辦之「天、自然與空間」國際研討會(2008 年 9 月)。 ∗∗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2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一、前言 自然一詞,從魏晉時開始被顯題化,相關的議題延伸到本體論、倫理學、 修養論、文藝理論等各個領域,目前學界的研究已經頗為豐富。當時對自然話 語的建構,領風騷者是王弼或向、郭等玄學家,至於漢末興起的道教,雖然在 其經典中已頗有自然一詞的出現,但尚未進入當時文化圈的討論視野。1 南朝齊時,顧歡始揭夷夏論爭,道教的自然說始躍入文化圈的討論舞台。 2 僧敏在〈戎華論折顧道士夷夏論〉中指出:「老以自然而化,佛以緣合而生」, 自此以後,道教以自然為宗,便成為佛教徒的共識,如北周甄鸞的〈笑道論〉 言:「道以自然為宗,佛以因緣為義」,而初唐法琳的《辯正論》則說:「道 以自然為宗,虛無為本,其證非一」。3而「自然」說與「因緣」說的優劣,也 成為南朝後半至盛唐時,佛道二教的重要論辯議題。 自然在道教思想中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但學界對此的討論並不多見,其中 4 多數的研究都集中在唐代道經的自然說, 涉及南朝齊梁以後佛、道自然說的論 5 爭,僅麥谷邦夫與中嶋隆藏有專文進行討論, 至於更早期、即漢末到東晉時道 經中的自然說,則未見學界有所探討。以麥谷氏與中嶋氏的研究來看,二者對 於齊梁之前道經的自然之說,都是以佛教徒的判教作為其立論的根據。但出自 1 魏晉時期的天師道,雖然已流行於部分勢族之家,但這些勢族在清談場合中,皆對 玄學家與僧人的《老子》詮釋大加讚賞,而未曾見其引用天師道的《道德經》注以 為談資。這是因為玄學家與佛教徒對《老子》的解釋,由於多是應用於清談場合, 故其內容涉及的多是對道/理、有/無、本/跡的討論;而當時天師道的《道德經》注, 由於其目的本在於堅定信徒的信仰,所以較缺乏這些文化人才能理解的議題。事實 上,從《想爾注》這類著作的內容來看,其所設定的聽講對象也不是文化圈的人士。 至於上清道與葛氏道,雖然是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