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起源与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
中國文化中心文化講座
講者: 周錫韋复教授
講題: 詩歌起源與中國詩歌押韻的起源
日期: 2.11.2000
一 對詩歌起源這一饒有興味的問題,人們提出過種種答案,但唯有中國漢代毛詩序的解說最簡潔而明暸。
從一定的意義上說,詩乃是激情的產物。在上古時代裡,當人們舉行原始宗教活動的時候( 如贊頌、祈求、威懾、咀咒等等),或為生存而搏鬥的時候,或進行生產勞作的時候,或求偶、戲樂的時候,最容易產生種種激動的語氣、激烈的情感, 所以許多人便把勞動、宗教(巫術)或遊戲視作詩歌的起源。那無疑道出了部分真理。不過按實際而論,我們的視野卻應當擴展得比這更廣闊一些。
二 一向以來,文藝學家們都這樣認為: 中國詩一開始便是有韻的;而韻文的出現遠比散文要早(梁啟超、聞一多、王力、朱光潛諸先生說; 各種中國文學史、中國詩史幾無不受其影響)。但事實並非如此。
詩與散文其實和人類的語言同樣古老,它們可說是一對孿生子,難分伯仲;而早期的詩歌卻是沒有韻的,韻文是詩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 在中國,應是西周前期)。可見,詩與散文同時誕生,但韻文的出現卻遠遠後於散文。
雖然商代已出現同字(音)相協的「前押韻」形式,但同韻相協這種真正的押韻形式,乃萌芽於商、周之際(公元前十一世紀),而成熟於西周中、晚期(公元前十至八世紀),與疊音構詞、雙聲疊韻構詞等其他聲韻複疊形式大致同時發生,並且和周王朝音樂文化的發達同步。
初期押韻的詩篇,入韻句較少,韻的位置帶隨意性,又往往異調(不同聲調)相協,句式多不均齊;中、後期作品便全篇押韻,一般同調相協,句式均齊,後來更有章句複疊,具備多種格律因素,形式美感因之大大增強。至此,漢語詩歌完成了從原始藝術向早期古典藝術的轉變;中國第一種古典詩體 ---- 四言體也就成熟於此時。這是文學本體意識覺醒的開始,也是真正文學創作萌芽的標誌,在中國文藝發展史上,實有劃時代的意義。
同時,對韻文「成熟度」的認識,又反過來為鑒別上古詩文真偽以及銅器銘文的分期斷代,提供了另一種標準。
詩稿一頁
周錫韋复
颱風
寒光乍洩密雲中,白浪茫茫疾向東。飛電挾雷掀敗瓦,虯松駕雨攫秋空。長弓會挽沖天矢,彩筆酣揮擲地虹。久濯滄溟慣疏放,披襟一笑任雌雄。
謁朱次琦紀念堂 ( 堂在今九江中學校園內 )
夙仰朱夫子,今來謁此堂。古棉擎朗日,傑構鎮崇崗。哀樂關天下,弦歌動八方。片雲忽過雨,幽思沒微茫。
*朱次琦(1807-1882)為清末廣東大儒,講學九江禮山草堂二十餘載,康有為、簡朝亮等均出其門下。
流金夢憶 ( 二首 )
笑倚欄杆待月遲,柔芳緩緩散清漪。今宵月滿湖邊路,舊網沈沙有斷絲。
繞堤燈色炫星眸,客散繁城暑漸收。應信白頭情未老,再來風雨也同舟。
煉石
煉石補蒼天,斷鼇立四極。神州陸不沉,于嗟誰之力?
黃河
黃河出崑崙,咆哮走東海;何期忽斷流,淒然天地改。
江峽
行雲逝不返,神女浴晴漪。若問來年事,茫茫未可知。
登港島半山龍虎亭
涼颸生峻谷,白雲時靉靆。虎嘯疑或聞,龍飛已無礙。
太平山吟望 ( 八首 )
雷公揮雨戟,終宵恣橫逆;日出映山紅,平生幾兩屐。(時杜鵑花盛開)
久住山中客,誰知韶濩音? 峰頭雲欲移,濕翠已沾襟。
倏然一陣風,花草盡騷屑。澗底數株松,冥頑屹如鐵。
縱橫軌轍交,大道平於掌;車過不揚塵,鳥鳴山自響。
茂林濃潑墨,大海瑩磨鏡;斑爛寶劍光,掣出層霄靚。
斜陽眷海波,舷笛遙相喚;波上燦琉璃,素月忽天半。
刺天多廣廈,藍白影參差。終見鮫人泣,華燈初上時。
水色月如畫,蟲聲好當詩。送君歸去早,伴我出山遲。
相關參考資料:
1、各種《中國文學史》、《中國詩史》之第一章。
2、 諸家有關論述
梁啟超說:「歌謠既為韻文中最早產生者,則其起源自當甚古。質而言之,遠在有史以前,半開化時代,一切文學美術作品沒有,歌謠便已先有。」(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台灣中華書局,1956年〔1936年初版〕,《古歌謠及樂府》,第一章,3頁)
陳鐘凡說:「世界各國文學演進歷程,莫不始於謳謠,進為詩歌,後有散文。中國古籍所傳葛天氏之八闋《呂氏春秋.大樂篇》,伊耆氏之《蜡辭》(《禮記.郊特性》)及古孝子《斷竹之歌》(《吳越春秋》)、堯時《擊壤之頌》(《帝王世紀》) ,其名目雖存,而遺文逸句,莫能盡識;雖真偽無從臆測,要皆為尚世之謳謠,可以斷言。」(《中國韻文通論》,北京中華書局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複印,第一章,1頁)按,可見在此「謳謠詩歌」乃韻文的同義語。
較早對此詳加析論者聞一多先生。他在1939年撰寫的《詩與歌》(計劃中的《中國上古文學史講稿》之一章)中這樣說:「志與詩原來是一個字。……詩之產生本在有文字以前,當時專憑記憶以口耳相傳,詩之有韻及整齊的句法,不都是為著便於記誦嗎?所以詩有時又稱誦。這樣說來,最古的詩實相當於後世的歌訣,如《百家姓》、《四言雜字》之類。……無文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