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响高考命题的四大史学观念2唯物史观人类
二、影响高考命题的四大史学观念 三、怎样对一课内容进行复习? 4.主要问题的梳理: 5.对课文其他内容的关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探究学习总结等。 四、怎样对一个单元内容进行复习? 六、怎样合理使用复习资料?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2.哲学常识: 八、十大热点或成命题重点 2.中外经济的发展:(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2)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的发展。(3)世界近现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答案】 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答案】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七、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历史复习 1.经济常识: ①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企业和经营者。 ④产业和劳动者。 ⑤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⑥当代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 ②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运动和发展;规律;坚持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趋势;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①唯物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④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理想与现实;社会实践。 ③认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践。 3.政治常识: ①我国的国家制度: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②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政党制度。 ③我国的民族和宗教: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宗教政策。 ④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对外政策。 1.重大社会改革:(1)中国:管仲改革、初税亩;商鞅变法;戊戌变法;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世界: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罗斯福新政等。关注重大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作用,认识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加强对改革本质、成败原因的分析,获得必要的认识或启示。 3.西方政治文明与法制建设:(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文明和罗马法律成就及其对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具有不同的途径及特点,这是由各国国情所决定的。英、法、美、德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和影响。由于各国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4.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1)以俄为师,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2)走自己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3)新中国政治民主化和工业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5.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发展历程: (1)近代早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选择。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