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衷达成度公平感知度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
初衷达成度、 公平感知度对农民工
留城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
———基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调研数据
钱文荣 李宝值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摘 要: 利用2010年针对长江三角洲16 个城市的调研数据, 借鉴目标设置理论, 运
用渐进适应模型, 对于初衷达成度、 公平感知度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及
其代际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主要结论有: 第一, 总体上看初衷的基本实现对留城意愿具
有正向作用, 且大于其收入提高的正向影响, 而初衷的完全落空对留城意愿具有负向作用;
第二, 初衷的完全实现和部分实现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作用存在代际差异: 初衷的完全实
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但对老一代农民工则体现出负向影响。 初衷
的部分实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但对老一代农民工则体现出负向影
响; 第三, 进城农民工公平感知度的提高不仅对其留城意愿具有促进效应, 而且在其初衷
达成度与留城意愿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第四, 与老一代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更能容忍
较低的初衷达成度, 但对公平有着更高的诉求。
关键词: 留城意愿; 初衷达成度; 公平感知度; 代际差异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日渐扩大, 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我国农
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 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5278万人。 与之对应的是我国的城镇化建
设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在2012年9月发布的 《2012 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 指出:
·280 ·
2014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 钱学森城市学金奖、 西湖城市学金奖征集评选
2000年至2011年, 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13%。 可见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出是我国加快
推动城镇化进程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华丽篇章的时代注脚。 但是, 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诸多
带有阶段性特征的挑战。 从国际经验看, 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后的定居一般是同时发生的 (尉建文,
2008), 然而对于中国的情况, 有学者 (章铮, 2006) 指出: “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包含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劳动力从迁出地转移出去, 第二个过程是这些迁移者在迁入地定居下来。 而中国农民
工所面临的实际是: 在完成第一个过程后, 他们并不预期能够完成第二个过程。” 这种过程的缺失不
仅加固了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 “候鸟式迁移” (白南生、 何宇鹏, 2002), 而且将其延伸至城市内
部形成 “新二元结构” (顾海英、 史清华、 程英、 单文豪, 2011), 这都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存
在偏差。 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民工真正地融入城市, 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合理地完成劳动力迁移的第
二个过程即 “在迁入地定居下来”, 不仅关乎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
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 关于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
焦点。
国内对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已有较多成果, 可以大致概括为从微观到宏观的三
个层面: 个体特征因素, 家庭特征因素和城市特征因素。 在个体特征方面, 一般认为对农民工城市
定居意愿具有显著作用的变量包括: 年龄, 性别, 婚姻状态, 户口类型 (黄祖辉、、 钱文荣、 毛迎
春, 2004), 教育程度 (李强、 龙文进, 2009), 职业流动 (戚迪明、 张广胜, 2012), 外出时间
(姚俊, 2009), 心理感知 (尉建文, 2008; 蔡玲, 2009), 收入 (孟颖颖、 邓大松, 2011), 就业情
况 (尉建文, 2008), 农村土地情况 (刘华、 苏群, 2005; 蔡禾、 王进, 2007) 等。 在家庭特征方
面, 早期研究侧重于对社会资本 (刘传江、 周玲, 2004; 王毅杰, 2005; 钱文荣、 黄祖辉, 2007)
的研究。 近年来研究逐渐侧重于对家庭成员情况的考察, 李珍珍 (2010) 认为 “有正在受教育的孩
子、 已婚但配偶不在同一城市等家庭因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郑华伟 (2010) 则强调了父母的身
体状况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