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鲜鲥鱼味最美》
《江鲜鲥鱼味最美》
鲥鱼,属鱼纲,鲱科,体扁而长,色白如银,腹部具棱鳞,上颌有一缺刻,下颌中间有一突起,肉质细嫩,味极鲜美,是名贵食用鱼。
鲥鱼是溯江回游性的鱼类。每年4~6月间,水温升到18~19℃时,鲥鱼会从大海进入长江,产卵孵育后代。9~10月间,当水温逐渐下降,鲥鱼会从长江游回海中生活。年年准时无误,故称为鲥鱼。鲥鱼初入长江时,体内脂肪肥厚,肉味最为鲜美,营养价值颇高,素有鱼中之王 之美称,被列为长江四鲜 之首。新鲜的鲥鱼外形光亮,鱼鳞白亮如雪,鱼鳃红色鲜艳,鱼体较肥,体重1.5斤以上较佳。通常,鱼体越大,口味越佳,鱼体越肥,口味越香。
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江鲜单》中说,鲥鱼用蜜酒蒸食,或用油煎,加清酱、酒酿亦佳。千万不能切碎,用鸡汤煮;或去其背,专取肚皮,则真味全失矣。
鲥鱼有三个特性:一是惜,二是猛,三是娇。一惜:捕捉鲥鱼时,把鱼网挂在长江之中。鲥鱼一触到鱼网,大概因十分爱惜鱼鳞,怕鱼鳞被擦掉,就头顶鱼网,不再后退。故苏东坡称它为 惜鳞鱼。 二猛:鲥鱼性格猛勇,腹部鱼鳞十分锋利,且游速很快。其他鱼类碰到它,就会被它腹下的棱鳞划破肚皮。所以鲥鱼也被称为混江龙。三娇:鲥鱼生命娇贵,一离开水,很快就死。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不到活蹦活跳的鲥鱼。
吃别的鱼,定要去掉鱼鳞的。唯独鲥鱼的鳞多脂肪和蛋白质,味美,可入菜。食客可以一片一片地吮吸后吐出,最宜下酒。
鲥鱼肉质细腻,肥美,鲜嫩,爽口。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端午节前后,还能在家里的餐桌上见到名贵时鲜清蒸鲥鱼。记忆中,那是一只不太大的瓷盆,内盛银白色的鲥鱼,鱼身上盖有三五片金华火腿、冬笋和香菇,及二三根葱段。清蒸鲥鱼体形完整,恰到火候,香气扑鼻,佐以姜醋,可令人百味皆忘。
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镇江城里网巾桥附近的五条街菜场水产柜上有鲥鱼销售,价格并不太贵,而且可分段零售,一般家庭都能买得起。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鲥鱼稀少,价格飞涨,卖到三四百元一斤。后来,无货又无价,百姓餐桌上没有了鲥鱼的踪影。再后来连高档宾馆的酒席上也见不到鲥鱼了。从此,鲥鱼只能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年轻的朋友连见也没有见过,不识鲥鱼为何物了。
据考证,我国食鲥鱼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但鲥鱼真正成为名贵之鱼,大约始于宋代。宋代梅尧臣有《鲥鱼》诗:四月鲥鱼逴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王安石诗云:鲥鱼出网蔽江渚, 说明北宋时鲥鱼产量尚高,捕鱼业也很兴旺。
宁原《食鉴本草》说: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是说:初夏时节,鲥鱼会从大海溯江而上,到淡水里产卵,月余后又返回大海。我国南北各大河流中都有鲥鱼,长江下游较多,尤以镇江一带鲥鱼最为肥美。因镇江焦山附近小屿环列,虫藻密集,为鱼类提供了丰盛的饵料。每到初夏,不少文人雅士便专程来镇江品尝鲥鲜。北宋诗人苏东坡在镇江焦山品尝鲥鱼后,曾写下赞美诗句: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诗中提到的银鱼,即鲥鱼。但鲥鱼在淡水产卵期极短,食用新鲜鲥鱼受季节限制,所以物稀为贵,受人珍视。
早在明代,镇江、南京产的鲥鱼便成为进献皇帝的贡品。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从南京到北京三千里路程,靠马匹和船只运输,要求鲥鱼不变质是不可能的。所以,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南京贡船》条中说,贡船自五月十五日开船,七月初一到达北京供御膳,其鱼皆臭秽不堪。御厨们洗净后用鸡、猪肉、笋等杂烩,以乱其气,供皇帝品尝,实不堪下箸。有一个当权大太监出差到江南,要吃鲥鱼,厨师告诉他每天菜肴中都有这道菜。太监不信,亲自到厨房查验后才惊讶道:这鱼,样子虽像鲥鱼,为什么吃起来没有一股异味?闻者捧腹。
明代,鲥鱼尤其受到权贵阶级女士的喜爱。据称,鲥鱼的鱼鳞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美容。那些脸上有麻子的贵妇、小姐,会将鲥鱼的鱼鳞贴在脸蛋上作花子以掩盖麻点。
入清以后,镇江焦山鲥鱼继续被钦定为贡品。第一网捕上来的鲥鱼要先送皇帝尝鲜。宫廷会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鲥鱼盛会,赐文武百官一同品尝。但皇帝知道臭鲥鱼不好吃,于是要求缩短进鲜时间,保证鱼质鲜美。这就给渔民和运夫带来了莫大的灾难。
鲥鱼味道鲜美,但运送到京城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鲥鱼出网后,需在府衙监督下进行仔细挑选,冰镇后装匣。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路运送鲥鱼抵京。沿途需要设立冰窖、鱼场保鲜。旱路运夫由西津古渡登船过江,从瓜州经旱道,马不停蹄送往京城。水路则由西津古渡登船,经京杭古运河运送。
沈名荪有一首《进鲜行》写道:江南四月桃花水,鲥鱼腥风满江起。朱书檄下如火催,郡县纷纷捉渔子。大网小网载满船,官吏未饱民受鞭。百千中选能几尾,每尾匣装银色铅。浓油泼冰养贮好,臣某恭封驰上道。钲声远来尘飞扬,行人惊避下道旁。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