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化学第三册第九章初识元素周期律9.2元素周期表教案沪科版.docVIP

2018版高中化学第三册第九章初识元素周期律9.2元素周期表教案沪科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版高中化学第三册第九章初识元素周期律9.2元素周期表教案沪科版

9.2 元素周期表【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上课前几天在教学平台上发布消息,布置预习作业: 浏览,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 (二) 课堂教学过程 1.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 (1) 课题的引入 在课堂讨论中发布问题“请同学举出元素周期表发现历程中的一段历史或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回复后,教师马上可以看到所有学生的回复并进行统计,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同学的回复。 (2) 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 按照元素周期表发现的几个重要阶段的顺序,由选出的几位同学发言,讲述他们所说的元素周期表发现历程中的那段历史或某位科学家在这段历程中的发现。讨论每一种元素分类方法的特点、优点和缺陷(根据预习资料简要归纳) §三元素组(1829年,德贝莱纳) 由学生发言,讲述三元素组的发现过程和五个三元素组的组成元素。教师在计算机上给出下面的表格,请同学们探讨三元素组的特点。 组次 组成元素(原子量) 特点 1 Li (7) Na(23) K(39) 2 Ca(40) Sr(88) Ba(137) 3 S(32) Se(79) Te(128) 4 Cl(35.5) Br(80) I(127) 5 P(15) As(75) Sb(122) 学生总结出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约是另外两种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的规律。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通过1—4组三元素组在常用的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分析在19世纪上叶已发现的元素只有几十种的条件下,德贝莱特能从事物本身的性质来寻求联系,由定性过渡到定量,开创了寻找元素间规律的正确的新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他找到的规律只能说明局部,偶然性的成分很大。 §螺旋图(1862年,尚古多) §六元素表(1864年,迈尔) 六元素表比三元素组的元素种类多了一些。它的特点是元素化合价出现432112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同族元素的性质有相似性,第二横行和第三横行元素的原子量大约都相差16。 此外,迈尔还推测Si和Sn中有一种未发现的元素,它的原子量为73.1。 §八音律(1865年,纽兰兹) H 1 F 8 Cl 15 Co Ni 22 Br 29 Pd 36 I 42 Pt Ir 50 Li 2 Na 9 K 16 Cu 23 Rb 30 Ag 37 Cs 44 Os 51 G 3 Mg 10 Ca 17 Zn 24 Sr 31 Cd 38 Ba V 45 Hg 52 Bo 4 Al 11 Cr 19 Y 25 Ce La 33 U 40 Ta 46 Tl 51 C 5 Si 12 Ti 18 In 26 Zr 32 Sn 39 W 47 Pb 54 N 6 P 13 Mn 20 As 27 Di Mo 34 Sb 41 Nb 48 Bi 55 O 7 S 14 Fe 21 Se 28 Ro Ru 35 Te 43 Au 49 Os 56 特点:第一个元素和第八个元素性质相似,有周期性的重复 缺点:第三纵列以后有些位置同时安置了两种元素,没有为未发现的元素预留空位,也没有估计到原子量可能有错误,只是机械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连续排列。把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掩盖起来了。 八音律受到当时化学界的强烈批判,纽兰兹放弃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进一步研究。 小结:从发明三元素组到八音律的三十多年间,被组织起来的元素越来越多,规律性也越来越明显,虽然只是对局部的元素有效,但是为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第一张 1869年3月6日 第二张 1871年 提出问题,请同学在课堂讨论区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1. 门捷列夫以什么性质为主要线索创作元素周期表? 2. 当某些元素的其他性质和原子量产生矛盾,他如何处理? 3. 元素原子量出现间断时,他是象八音律那样紧密排列还是用了其他方法? 4.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也受到了批判和冷落,他是如何面对的? 门捷列夫周期表的特点是按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列,遇到原子量和元素性质出现矛盾时,采用根据元素性质倒置元素或修正原子量的方法,预留了很多元素的位置并且预测了很多元素的存在,例如类铝(嫁)、类硼(钪)和类硅(锗)。几年后,这些元素的存在都得到了证实。进一步证实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科学性。 缺点:仍然按原子量的大小为主要线索排列。 2.现代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及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和完善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悉周期、族,了解各周期元素的中数。通过对比请学生分析:现代元素周期表和门捷列夫的周期表相比,元素排列的基础不是原子量而是什么?增加了那一族的元素?元素周期表是否有上限? 3.推断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方法 通过例题(53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请学生讨论解题方法 小结:(1)用原子序数减去每周期的元素种类,余数表示位于第几列,用减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