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文学绪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主讲: 中国古代文学(五) 文学与新闻 1 明代文学 绪论 一、明朝的历史及其分期 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至公元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尽,共历277年。 1、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 ~1398),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父母早逝,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入寺为僧。1352年参加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在位31年(1368~1398)。 读书不多 对文人又敬又爱,又怕又防。 秘诀:一是网罗天下名士(刘基、宋濂等) ,二是恪守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咏菊诗》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2、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 ~?),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之子。 年号建文,在位不到 4年(1398-1402年)。 3、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 1424),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元年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三年后攻占南京,夺取帝位,改年号永乐。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在位22年(1403~1424)。 4、南明王朝 1644年后尚有福王朱由崧(弘光皇帝)、唐王、桂王等相继承统的南明王朝,共18年(1644~1661)。 总共296年的時間。 5、两个时期的划分 (1)前期:从明洪武建国起至弘治、正德年间,即1368~1521年。是大明一朝由建国到强盛的时期。中古文学末期 初步安定 明初三大家 宋濂 刘基 高启 南戏中兴 小说 三国演义 水浒 文化专制:程朱理学 八股取士 特务统治 台阁体 贵族御用化 (2)中后期:即嘉靖(1522)以后,是大明王朝的由盛转衰时期。近古文学的第一段 经济复苏繁荣 商品经济 心学 创作主体的世俗化 个性化 趣味化 接受者的下层化、市民化 “四大奇书”等章回小说盛行 三言二拍 戏曲 三大传奇 临川四梦 诗文 前后七子 唐宋派 公安派 竟陵派 民间文学 挂枝儿 山歌 (3)天启、崇祯后,作为对“人欲”思潮的反拨归正,明末文坛也呈现出两种趋势:一部分文人组织文社,参与政治,如复社创始人张溥;另一部分文人则遁迹山丘,洁身自好,如张岱、徐宏祖。 二、明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学创作 1、商业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通俗文学创作的兴盛)。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唐寅《阊门即事》 (1)市民阶层的壮大,形成了新的读者群; (2)文人市民化,文学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转变; 创作职业化 商业化文学的出现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种田,闲来画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 王守仁→阳明哲学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曾筑室绍兴阳明洞,因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是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其学说世称阳明哲学,其学派则称阳明学派。 2、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王学左派的兴起对明代的文学创作起到了一种推动的作用。 心学=王学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王守仁(号阳明)对宋代陆九渊的“心学”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良知”说,即“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 王学左派←心学 王学,主要包括王学左派、王学右派和王学正统派。王学左派以“良知”为最高哲学范畴。 王学左派主张“本体即是工夫”,近似顿悟;其中又包括浙中学派(王畿/唐顺之)和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李贽)。 王学左派的言论 王学左派肯定人欲的合理要求,带有明显的离经叛道的精神。 “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凡先儒见闻,道理格式,皆足以障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 王学的言论对文学的影响 创作的主体意识加强,兴起性灵说。 李梦阳 重视情。 袁宏道 独抒性灵,不拘俗套。 肯定人欲,作品开始写“百姓日用”“时俗”等,扩大了题材,冲击了传统礼教。 3、俗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发展 (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创作上出现繁荣。 前七子(李、何)等赞扬民间歌谣。 李贽:一代又一代之文章,《西厢》《水浒》即古今至文。 汤:戏曲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 冯: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2)对文学特性的认识渐趋深化。 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尤其是俗文学中体现的真情实感。 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学的“虚”“实”关系,重视虚构的重要作用。 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重视人物的同

文档评论(0)

哆啦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