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与东山再起-谢氏宝树家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谢安与东山再起-谢氏宝树家族

謝安与東山再起 東山居士 徐景荣、谢文柏 东晋杰出的政治家、著名军事家谢安(320—385),字安石,出身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望族。在西晋永嘉之乱中,谢氏一族南迁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市)。谢安少年时聪颖好学,识量清远;15岁时善玄学,后成为新一代名土领袖。40岁前,高卧东山,放情山水,朝廷多次征他为官,都被谢安拒绝。40岁后,一为国家出力,二为支撑谢氏门面,才慨然“出山”官至宰相。谢安在为东晋朝廷服务的20多年中,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遏制了大司马桓温篡晋的图谋,延迟了晋祚;二是在谢安的统筹安排下,由谢氏骨干统领的“北府兵”,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保护了江南的民族文化,延缓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少有重名 高卧东山 西晋末,谢安的祖父谢衡仕于晋朝,时值“五胡乱华”,为避兵燹,携全家南渡,从陈郡阳夏来到了会稽始宁。 谢衡有二子,长子谢鲲,次子谢裒(谢安之父)。谢鲲精通玄学,善清谈,官至豫章太守。谢裒官侍中、吏部尚书、吴国内史,生六子:奕、据、安、万、石、铁,谢安排行老三。四岁时,桓彝称赞谢安“此 儿风神秀彻”。七岁时,长兄谢奕在剡县(今嵊州市)任县令。一次谢安随兄看他办公,有一老翁犯了过失,谢奕罚他饮醇酒。老翁不胜酒力,谢奕罚酒不止。谢安看这老头可怜,为其求情:“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谢奕说:“阿奴,欲放去邪?”遂把老翁放了。幼小就知道对弱者赋予同情。而对弱者有同情心,正是人性的美德。谢安十二岁时跟王羲之学书法,王欣赏他“神识沉敏,风采条畅”。说谢安鉴识能力强,沉着不外露,思维敏捷,神态器宇,文雅潇洒。书法家王僧虔称赞他:“安石(谢安字)棣、行、草并入妙。”后来谢安以政治家着称于世,书法自然被湮灭而不彰了。 谢安无书不读,涉猎广博,孜孜不倦,遇到问题直到弄通为止。他十五岁接触玄学,向清谈名家阮裕、王蒙请教。王蒙说:“此客观亹,为来逼人。”说是谢安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条理清楚,很有兴味的样子。连当时清谈领袖王导(时任宰相)对谢安也十分器重,由是少有重名。 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谢安十九岁,已到了出土(做官)的年龄。时任宰相的王导,想把他安排在司徒府任佐著作郎,但谢安以身体欠佳为由,婉辞不赴。王导虽然权势炙手可热,但谢安不愿出士,他也无可奈何。 谢安二十岁时,庾冰任宰相,庾冰早知谢安之名,几次征他入朝,均被谢安拒绝。庚冰爱才心切“累下郡县敦逼”。谢安勉强赴任,但到 任仅月余,便挂冠而去。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谢安携妻刘氏上东山隐居,时年23岁。 谢安在会稽上虞“优游山水六七年,闻召不至,弹奏相属,而晏然不屑也。”除了在家训育子弟,常与王羲之、许询、支遁、孙绰等名士,啸傲山水,垂钓水滨,狩猎深山,泛舟沧海,修禊佳节。所以,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春三月,他们一行相聚在会稽山阴(今绍兴的兰亭)。由大书法家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这饮誉千古的不朽名篇。当时谢安的妻兄刘惔说:“若安石立志东山,当与天下共推之。”说如果谢安不出来做官,大家会公推他为士林领袖。 升平二年(公元358年),谢安三十九岁,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拒绝。这下激怒了朝廷,御史中丞周闵奏:“安被诏,历年不至,禁锢终身。”说谢安声望高,要用皇帝的名义处理,给他一个惩戒敬告。不过朝廷也是说说而已,这反而提高了谢安的政治声望。 谢安在大自然里陶冶情操,表现在临危不惧、胸有成竹的气度上。《世说新语》记载谢安与友人于百官外海游玩之事“当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突然转急风,谢安才慢慢地说:“如此将何归邪?”驾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后面编者还加了一句“审其量,足以镇朝野。”谢安的胆识,表现在处惊不变,力挽狂澜。后来在任宰相时,挫败桓温篡晋图谋,战胜前秦80万大军南侵,都表现了谢安大智大勇的将相胆识。 朝廷“累辟不就”。时任宰相的司马昱说:“安石既与人同乐,必肯与人同忧,召之必至。”这位后来的简文帝对谢安的看法是正确的: 既然能与大家同乐,亦必然与人同忧;一旦国家有难,召他必然会出山。 以身许国 力挽狂澜 升平三年(公元359年),谢安40岁时,已升任西中郎将的弟谢万受命率军至下蔡攻燕。谢安深知其弟平时矜豪傲物,不肯接近部将,不会做下属的安抚工作,担心他不能能胜任而跟他一起出征。果然,部众与敌一触即溃,谢万单骑逃回。本来部属将激华变,由于谢安的安抚而被制止。朝廷下诏废谢万为庶人。 当初,谢安的妻子刘氏,为丹阳尹刘惔之妹,看到谢安的兄弟谢奕、谢万、谢石和堂兄谢尚,都在朝廷做官,家门豪贵,而只有谢安一人高卧东山无处世意,于是对他说:“大丈夫不应该如此?”谢安掩鼻曰:“恐不免耳!”这“掩鼻”,一是说悄悄话,表示不让外人听到的意思;二是表示鄙意。“恐不免耳”,才道出了他准备“出山”的打算。 升平四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