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医综合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第二部分.pdfVIP

2014中医综合考研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第二部分.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4)《证治汇补》论肺胀。 李用粹:“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5)《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 张景岳:“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6)《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唐容川:“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7)《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缪希雍:“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8)《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虞抟:“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 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9)《四明心法》论吐酸病理。 高斗魁:“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虽分寒热而端,总之治肝为根本。” (10)《医宗必读》论治泻九法。 李中梓:“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痰与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 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 惟停积胃肠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 伤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泻与痢:“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 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利已无所及,故宜 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 (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 15— 考试点(www.kaoshidian.com)名师精品课程 电话:4006885365 2014专业课配套讲义(统) (13)《金匮要略》论胸痹。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14)《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P276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 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 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15)《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内经》: 病名:称之为“眩冒”。 病因: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机:应从风火立论。 《丹溪心法 ·头眩》“无痰则不作眩” 《景岳全书 ·眩运》“无虚不能作眩” (16)《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理。 《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 ·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 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 薄厥。”《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 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 实论篇》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 脏。治疗上则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⑤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

文档评论(0)

大漠天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