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桃花源记重点句子 谈谈桃花源中存在争议的句子
桃花源记重点句子 谈谈桃花源中存在争议的句子
谈谈《桃花源记》中几处存在争议的句子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县第九中学 刘小宏
自从《桃花源记》问世后,世外桃源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美谈,成了古代“共产主义社会”的代名词。陶渊明以朴素、自然的文笔,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但是文中的某些句子,还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我们常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分析这些句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义,提高阅读与鉴赏水平。
下面就其中几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落英”一词,大多解释成“落花”,但是却忘了“落”还有“开始”之义。《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都可以查到“落”有“开始”之义。《尔雅?释诂上》:“落,始也。”《诗?周颂?访落》:“访予落止。”毛传:“访,谋;落,始。”还有《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飡秋菊之落英”和王维《桃源行》:“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为据。它们都有“开始”之义,否则“秋菊”无法“飡”,“红树”怎么“红”?正因为“落英”是“初开的花”,所以才成其为“红树”。 王维写的这首《桃源行》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王维离陶渊明的时代比较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
理解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把“落英”理解成“初开的花”较为恰当。
让我们回到文本,从前一句“芳草鲜美”来看,把“落英”解释为“初开的花”更有道理。从“芳草鲜美”中我们可以推知当时的时节为早春,因为是早春,所以“芳草”才“鲜美”。如果解释成“落花”,那么“芳草”就会被“落下的花瓣”所遮盖,如何会给人以“鲜美”之感?那应该是暮春,落花流水,残春之景也!多少会给人以悲伤之感。因此,把”落英”理解为“初开的花”,窃以为比较符合文义,从时间、环境来看以对。
即使退一步讲,把“落英”释为“落花”之义,仍然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是正在纷纷飘落的的花,那么,“缤纷”一词则是着重描写“花谢花飞飞满天”,落花随风飞舞的动态;另一种是已经落地的花,而“缤纷”一词则是着重描写“落红遍地”的静态,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意境不同,若教我选择的话,我只会选择第一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句存在的争议之处是谁“问”?同样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是渔人“问”桃源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居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另一种理解是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源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我们联系上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
时乱”,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看,应该是桃源人“问”渔人才对。
但是渔人乃本篇的主角,由渔人“问”桃源人则更符合故事发展的情节。到底谁对?我只好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此句仍然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是理解为“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规划前往,还没有去,不久就病死了”。(换句话说就是刘子骥因为病死,所以未去成。)另一种理解是:“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规划前去,去而未成功,不久就病死了”。(也就是说刘子骥去寻找桃花源,因未成功,抱憾病亡)。这两种理解都对。不过我倾向于第二种理解,正因为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忽隐忽现,变幻莫测,若即若离。才引得大家寻觅桃花源,或许更能表达陶渊明希望有“桃花源”这一理想乐土,而现实中根本寻找不到的遗憾心情。
可能因为存在多种理解,才引得人们欣赏《桃花源记》,寻觅“桃花源”。 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黄发垂鬓、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是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社会。于是,历朝历代,桃花源成为人们心中神往的地方,纷纷寻找这美丽的梦境。尤其是历代的骚人墨客,还把它作为创作题材。李白、王维、刘禹锡、王安
石、苏东坡等都有咏桃花源的诗。如王维《桃源行》:“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常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刘禹锡《桃源行》:“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水流山重重。 ” 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李白《到桃源》:“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等等。
桃花源这种古朴、和谐的理想社会,是对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精神寄托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所寻求的慰藉。《桃花源记》引发了人们的探究热情,有争议的地方也许会一直争议下去,因为或许这是《桃花源记》充满魅力的原因吧!
附部分桃源诗作,以供赏析
唐 李白《古风》
“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