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别抢微信红包了,抢下去你连朋友都没有了
论文类别:计算机?-?网络营销上传时间:2016/3/5?10:56:00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看了中国移动部门经理宁宇的雄文《并非零成本的红包游戏,会成为社交软件的致命毒药吗?》(文章详情请自己搜索),在此谨慎地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在该文里,宁宇对红包的态度是负面的,这点我们一致。然而,宁宇对红包的危害进行了三点总结(赌博游戏、营销欺诈、过度红包社交),并由此引出对策,很抱歉:我一点都不认同。
因为既然连宁宇先生都对微信红包有这样的误解,因此可能也会有很多人会有相似的误区。所以本人要专门说道说道。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不因为红包才出现的,相反,红包的出现对这些问题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因为抢红包的现象基本上在微信红包,跟社交(软件)相关的也是,所以我们就专门针对微信红包来讲。
1、先来看,红包与赌博的关系,宁宇先生认为红包是赌博的催化剂是事实吗?笔者认为,抢红包不仅不是赌博,相反是在减弱赌博的危害,如果所有人都参与到了红包游戏中来,那世间将会少很多倾家荡产的悲剧。
首先从形式来看,不止红包,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赌博工具。
先不说是否有人用抢红包来赌博,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赌博工具,即便是一朵花和几颗玉米,我们在影视剧里也经常看到,事实上现实生活当中也广为存在,它往往也可以沦为赌博工具。
因为微信红包的上限是200元,确实可能有人用来赌博,用红包接龙的方式,任何事物可能都有敏感地带。但笔者认为,大部分人所进行的抢红包都只是真正的游戏,不能上纲上线把它定义为赌博。
赌博在红包之前已经存在,但通常我们找三五好友一起来玩玩牌、打打麻将,我们可能不会刻意把这定义为赌博,而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只有当我们把玩牌和打麻将当成获取金钱的一种手段,以此来博得较大利益的时候,或许才叫赌博。
回到抢红包来看,我们大多数人现在所实施的抢红包行为,其实更像是休闲,是大家在一起玩玩,所以我们才经常非常介意别人发少了或者发多了。而赌博,显然是有一样???规则的。
即便是红包接龙,通常我们也规定规则,比如发200元3个/次,最佳者发,所以有人可能会利用这种方式来赌博。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这样玩,通常都可能是5(10)元8个/次,最佳(少)者发。我们不能以少数人的行为来给抢红包游戏打上赌博的标签。
其次,从危害来看,微信简直是赌博的绞杀机。
并且,即便是“200元3个/次,最佳者发”,相对于真正的线下赌博,真是太没吸引力了,输死了也难以让人倾家荡产。并且,因为工具是腾讯的、规则是腾讯的,所以基本上没有太多出千的可能,除非有赌博机构参与(但这种基本上普通人不会涉及),大家的输赢几率基本上不会相差太大。
而在线下真正的赌博里,君可知,有多少人在毫无节制的赌博里输得倾家荡产?
所以,笔者的结论是,我们要给微信红包送一面锦旗,奖励它在遏制赌博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如果所有人都参与到了微信抢红包游戏当中来,世界会多了很多美好,而少了很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的人间惨剧。
2、关于营销欺诈,是否因为红包更加肆虐。同样,营销欺诈不是微信之后才出现的。比如,微博时代,经常有人说转发多少条就送iPhone一部,但大多数都在玩文字游戏或者找借口不送。
并且,我不知道作者所指营销欺诈具体是什么样的行为,因为语焉不详,如果是指支付宝敬业福这样的事件,那我是赞同的,这个事件,我觉得给用户带来了很不好的感受。但支付宝跟支付关系更紧密,跟社交关系(软件)不大。
并且,我们同样不能用个案来概括一种现象,然后给红包这个事物带上一定负面的帽子。事实上。
事实上,红包之于社交而言,更多指微信红包和qq红包,支付宝红包因为社交属性不强,基本上可以忽略。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除了支付场景之外,基本上微信红包和qq红包的使用场景都是在群里,微信群或者qq群。
运用到跟营销相关的场景是怎样的呢?通常是,当事人发出一个红包,然后就请求大家去某个链接点赞或者投票,或者要求大家领了红包的就关注某某公众号和某某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提前兑现承诺的方式,到底是推动了营销欺诈,还是减少了营销欺诈呢?
答案是很明显的。
3、关于红包社交是过度,以及我们变得小气了的问题。红包社交过度这显然是一个伪命题,红包社交不可能过度,除非有人跟自己口袋里的钱有仇,因为过度是要付出金钱代价的,而事实上,大部分人在群里面是小气的,所以才有人非常不满意个别人发一分钱然后自己又抢回去这种行为。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所谓的过度?就是确实有人做营销,如果不是企业行为(这种不多),顶多也就是偶尔发个百来块,机会显然不是很多。大部分人甚至即便发了广告,也不愿意按照群规来发红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