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推手对互联网公共空间的侵袭.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网络推手对互联网公共空间的侵袭 论文类别:计算机?-?互联网研究 上传时间:2015/9/25?17:00:00 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普及,人们每天接触到的资讯量呈几何数暴增。当受众身处庞大繁复的信息海洋,注意力俨然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网络推手正是“注意力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推手既为信息海量化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却也成为互联网公共空间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解读网络推手   近年来,贾君鹏事件、郭美美事件、奶茶妹妹事件等网络事件引发社会热议,它们之所以能形成强大舆论浪潮,网络推手在背后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网络推手,又名网络营销师。追溯网络推手诞生与兴起的历史,互联网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因为互联网发展大大加速了信息海量化,而网络推手的出现,又大力抬升特定事件关注度,与常规话题悄无声息湮没在信息海洋里形成鲜明对比。   从新闻传播学研究范畴来看,网络推手可视作一种新闻或话题炒作现象,常被用于商业宣传或公共关系领域,虽然部分具有公益性质,但实现盈利才是大多数网络推手的诉求。网络推手的作用机制可通过议程设置理论解释,即制造话题,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使用,对网民情绪和兴趣进行迎合与引导,形成话题传播,进而设置公众议程,引导舆论。   现如今,网络推手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呈现贬义化趋势。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新闻炒作的第一个目的,也就是最直接的目的是“引起轰动”,而最终的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回顾近年来社会反响较大的网络炒作事件,“7·23”动车事故天价赔偿外籍游客谣言、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事件等,勾勒出网络推手们种种令人诟病之处:对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破坏;制造炒作话题的出发点非公益性,捆绑商业利益,为自身牟取钱财;言论另类,行为怪异甚至违背道德、伦理底线,手段近乎无所不用其极的功利性等。   二、网络推手对互联网公共空间的挑战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尤根·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定义为:“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传媒公共领域”亦由此概念延伸而来。相比较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具备信息更易获取、传播模式去中心化以及空间匿名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媒体相较其他媒体形式,更符合传媒公共领域的要求。换言之,互联网公共空间应当是在公开、平等、理性和基于事实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全体公众开放的信息交流、观点讨论和舆论传播的空间,并且该空间内的一切行为应当以符合法律和道德底线为前提,遵守一定秩序。   (一)干扰常态舆论生成与表达   网络推手为引人眼球,不惜采取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进行炒作,不仅产生败坏互联网风气的直接影响,更是误导互联网民意表达,对网络舆论形成干扰与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推手秦志晖借“7·23”温州动车事故编造我国政府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该条谣言散布仅2个小时,转发次数即达1.2万次,此般做法挑拨民众不满情绪,抹黑政府形象。吴玫、曹乘瑜指出,网络推手运作违背了现代社会公共信息传播的几大原则:透明性、客观性、真实性、公共性。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影响大众正常地获取信息,而且对大众产生误导,触发大众负面情绪。   (二)削弱大众主流媒体影响力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兴起,近年来网络推手发布信息的主要渠道发生了转变。这也意味着网络推手的发布方式从过去将预设信息放在贴吧、论坛等公共平台,再组织水军进行跟帖、回复、转发,转变为将预设信息放在微博“大V”等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平台上。这个细节的转变,实质上是网络推手从过去网络营销的执行者向单纯网络信息发布者的转变。④该转变极大增强了网络推手的自主性与传播效果,他们伙同所谓的“意见领袖”、网络水军进行数量庞大且频率密集地发布、评论与分享特定话题,以诱导网络舆论,使得正常的舆论生态被虚假信息、谣言搅浑,充满更多噪音。相对应地,大众媒体与主流声音的影响力被削弱,公共舆论空间的秩序受到破坏。   (三)破坏主流价值观与认知   网络推手为了最大限度抬升关注度,在选题上大做文章,不在乎法律和道德伦理的底线。比如网络推手秦志晖污蔑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编造雷锋穿毛大衣、带皮靴等生活奢侈谣言,污蔑雷锋道德楷模的形象是由国家捏造,使得网友质疑雷锋购置衣物是否使用正常收入,怀疑与抵触的情绪甚至延伸至雷锋牺牲过程。此类话题恶意歪曲事实,与主流思想和伦理道德相悖,始作俑者试图颠覆传统文化认知与主流价值观中雷锋、张海迪等历来为人们所尊崇的道德楷模形象,并将污水泼向国家形象,以哗众取宠的形式煽动民众情绪,诱导民众形成错误的认知。此般做法对公众道德观和人生观造成很大冲击,败坏社会风气。   三、应对策略   (一)加强互联网监管力度   在互联网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