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app必须顺应的人性变革.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社交APP必须顺应的人性变革 论文类别:计算机?-?互联网研究 上传时间:2015/5/4?15:34:00 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90后,何方神圣?   近段时间以来,创投圈对90后有某种妖魔化或神圣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社交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领域,很多人的态度就如同宗教一般的执迷,仿佛90后的就是看不懂的,但正因为看不懂,就恰恰代表了大商机、代表了未来——莫非“代沟”这东西是一堵柏林墙,可以隔绝出两个世界的认知?   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的你看不懂”成了很多社交APP的遮羞布、万金油,明明产品漏洞一大堆,却能从一些“钱多”的投资人那忽悠到一大笔钱:“你看不懂对吧?看不懂就对了!”就是这么任性。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作为一个长期和90后、00后厮混在一起的80后大叔,产品菜狗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从不解,到排斥,到偏见,到沟通,到理解,到渐渐打成一片。在此,我有两大结论:   人性的本质是共通的,不因代际、地域而改变。人的需求结构是变化的,一定时空内某种需求凸显,某种需求钝化。   基于这两个结论,菜狗认为:与其贴个90后、00后标签,倒不如深入研究社会的趋势和人性的变化,从新一代人与我们的差异细节中,恰恰可以窥见人类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   而下一代社交网络的雏形,正在这趋势中一点点现行。   一、偏见的由来   其实对90后所有的偏见和误解无非源自以下三个原因:   信息不对称、性格不对付导致的代沟。对90后优越成长环境的眼红,对比自己曾经苦逼的童年和青年,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和不平衡。习惯于以道德的眼光,去框定很多本属人性的东西。阻碍我们去客观分析的,恰恰是一本正经的道德评价。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放弃所有道德预判、不再羡慕嫉妒恨,而是试着去理解,就会发现90后的变化再自然不过。不仅如此是,整个社会都在急剧地变化,你敢说自己和十年前比没什么变化?其实每个试图融入社会节奏的人都会多多少少开始“90后化”。   世界在变,人性结构不可不变。野路子产品菜狗在这里斗胆尝试梳理一下这种“变”。   二、世界的变化   曾几何时,信息时???还是一个高逼格的词汇,而今天人们都开始神秘兮兮地讲互联网思维,其实压根没那么神秘,信息时代首先带来的是信息的爆发,五年之内我们的认知模式翻天剧变。   1、信息碎片化   信息时代带来了巨量的信息,加快了每一个领域的节奏,同时又提供各种移动终端让我们随时随地连接网络、接收信息。于是,一夜之间我们的生活变成了这样:   “哇,好多东西可以学!”“好多东西必须学!”“时间不够用了,怎么来得及学啊!”“手机屏幕上那么多字,走在路上看着眼好晕啊!”   海量的信息,要想适应人们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模式,要想匹配人们“在碎片时间阅读”的认知习惯,其本身就必须碎片化。过于复杂、系统、线性深入的信息根本无法赢得大众的接受。试想一下,小的时候你捧起一本厚重的西方名著还能慢慢地阅读,现在你耐得下这个心吗?   一切都在碎片化,文字、图片、视频、商品,甚至人本身……于是,从Facebook到推特,从Insta到Vine,从WhatsApp到Snapchat,从小说领域的“轻小说”到产品领域的Product?Hunt,甚至一个该死的叫“Yo”的奇葩APP的出现,西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就是一次次将信息切碎重组的过程,而这个趋势也在中国同步发生。   所以,不要在说人们肤浅、无法深入思考,追求简单直接,这是时代病,你也无法幸免。   2、信息选择压力激增   信息爆炸,不仅把信息炸成了碎片,还在人们的脑海中炸出了一个个问号。由于信息变得如此之多,人们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压力大大增加,现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容易陷入“选择障碍”中。   “考研还是工作呢?好像都有道理。”“打工还是创业呢?好像都对。”“买这个牌子还是那个牌子呢?选不过来啦!”“靠,这个APP打开又是密密麻麻的选项,给我死!”   试想,在PC时代,我们仍然可以静下心来去了解Office的每一个按钮、每一个微操作,面对各种复杂的设计也毫不畏惧,并称之为“会电脑”。但是今天呢,会有人把手机APP上复杂的界面当做“会手机”的试金石吗?   由于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做选择题,都在烧脑,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所以大脑的内存往往有越用越不够的感觉,于是手机的交互设计第一次成了一种“成本”,认知和选择成本越高,人们的体验期望也就越高,否则离“被抛弃”也就越近,“闹了半天就给我看这货!”。   所以,一个APP不管后台怎样复杂,都应该简化到不需要去教就明白的逻辑。同时,如果能够帮助用户消灭各个领域的选择成本,则将遭到“幸福的依赖”。于是垂直导购平台开始流行,于是连咨询的阅读也可以根据兴趣和个性去定制整合。我们要做的不是让用户惦记着“对了还有这APP没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