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连载】“互联网+政府”会 “+”出怎样的火花?
论文类别:计算机论文下载 - 互联网研究论文下载
上传时间:2015/9/6 14:23:00
论文作者:未知
论文版本:简体版 繁体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讯)导读:与许多产业部门相比,中国政府较早就实现了
与互联网的连接。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开始 “触网”。当时由中国邮电电信
总局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40多家中央部委联合发起了“政府上网
工程”,得到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广泛支持。自此,政府网站作为永不落
幕的政府窗口成为中国政府管理和政治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各级政府网站通常以“”作为域名后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中心的数据,1998年终时只有982家以“”为域名后缀的网站,而到
2014年底,以“”为域名后缀的政府网站数量已经达到了5.7万家,是
15年前的12倍。从中央部委到乡镇一级的政府部门,甚至一些地方的街道办
事处也都有自己的网站。虽然各级、各地政府网站发展水平不一,但是拥有一
个本地或者本部门的网站门户是中国政府管理中的新常态。
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3月5 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 “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
其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已经逐渐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
新引擎。
响应总理号召,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全国各大智库中率先出版 “互联
网”智库系列图书,本文摘选自全国首部详解 “互联网+”理论框架的实践著
作—— 《互联网+:跨界与融合》(/detail--6249575.html)。据
目前全国新华书店、机场中信书店,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苏宁易
购、淘宝、微店、拍拍各大O2O渠道全线热销中,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本书作者团队汇聚了国内一线互联网+领域权威专家,包括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主任曹磊、易观国际互联网+研究院长陈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
璜、互联网金融专家郭勤贵律师、传统企业转型专家卢彦联合编著,堪称 “豪
华”,本书是首部真正意义上讲解从 “互联网+”的理论与框架到产业、企业实
践的专著。以下是本书抢先试读:
图 1997-2014年以为域名后缀的中国政府网站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在北大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研制的 “中国Web信息博物馆”
(/)网站上可以浏览到自2002年至今的90亿个网页。
从中可以搜索到2002年1月18 日的 “中国政府网”首页,网页上包括了政府
新闻、政府上网动态、各地新闻、重大活动公告、最新信息以及导航中心等栏
目。虽然与现在相比该网站十分简陋,然而却是中国政府连接互联网的最早见
证。最初的政府网站只是一个与官方媒体、白皮书、政府公告、政府公报等传
统政府信息传播媒介并列的在互联网上的一个延伸。2000年,中国网民的数量
只有2250万,能够在互联网上浏览政府信息的人并不多。不过那个年代的理论
界已经提出要以社会公众为中心,利用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
务,为此要重组政府的组织结构,优化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使之更好地适应
互联网上的公共服务需求。本章节出选自免费论文下载中心出版的”互联网+
“智库系列丛书第一部 《“互联网+”:跨界与融合》。
在全球公共管理和电子政务发展潮流的推动下,政府网站的功能从新闻动态
发布逐步发展到可以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在线办事服务。足不出户便可以办
理、办结与政府打交道的各类事务,是当时对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未来发展的
美好愿望。最初在线事务只能提供表单下载功能,后来逐步升级到可以双向互
动的阶段,公众或企业不仅可以从网站上下载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站提交他们
的申请。发展到现在,政府网站可以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功能,公众或企业
可以直接在网页上填报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会自动存储到政府的数据库中,进
而可以直接为网站 “后台”的管理、分析和决策所使用。
在政府网站内容与功能设计的背后是政府形象的营销。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
府的优良“资产”,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政府网站
是政府在互联网上的 “脸面”,网站的 “美”与 “丑”便会被联系到政府的形
象上。由于网站更容易被观察和衡量,也就会成为政府形象的直接代表。富有
经验的政府部门会努力将网站打造成为一张精美的互联网名片。
如果说上述技术与能力的演变仍然是在传统政府管理框架下的一种适应性调
整,那么围绕计算和网络技术的创新,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则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