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家初创公司失败案例和总结.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盘点】50家初创公司失败案例和总结 论文类别:计算机论文下载 - 互联网研究论文下载 上传时间:2015/7/9 9:03:00 论文作者:未知 论文版本:简体版 繁体版 英文版 编者按:并不是所有初创公司都能成功。本文集合了51家初创公司的失败案 例。每一家公司的创始人都在事后总结了经验教训。通篇读下来你也许会发现 一些共同的地方。文章摘自:启迪创业孵化器 没人想要失败,但是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初创公司倒在了起点或者刚 出发不久的路上,这些公司要么关闭了,要么创始人另谋其他出路,但幸运的 是,他们在追寻理想的路上从未停歇。 用户口袋里的钱是最关键的原因,它是支撑你的公司能够活下去的 “血 液”,这个钱不是投资人的钱,不是你家人朋友的钱。如果没有愿意支付的用 户,那么你的初创公司肯定会 “饿死”在半路。 下面举出了几点最后被迫自杀的初创公司共同的例子: 他们都缺少产品发展规划 Justin这么说道:有很多公司半途夭折,如果真的认真分析它们的失败原 因,最后追根溯源肯定都会找到一个点上,就是它们的产品都缺少一个系统完 整的产品发展思路。在不断的巩固加强产品/市场契合点这一块,很多创业者都 忽视掉了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更新以及给自己一点耐心的重要性。成功有可能 是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是之前必定是做了多年的积累和铺垫。 很多人有计划,无远见 很多产品确实有自己的发展计划,但是这计划背后却又空空如也,没有更加 坚实,也更加重要的远见做其支撑。它们的功能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但是 这些功能似乎无法指向同一个目标。所谓的远见,是站在更高层面上总结你到 底想通过这个产品带来什么价值?并且理解你的服务人群是哪些人?其实这一 点总结起来很简单。有些时候,简单意味着更好。 从来没有盈利模型 好吧,我理解很多初创公司在创业第一天的时候是不会有什么盈利模型存在 的,他们首要考虑的目标是如何实现用户数量的扩张,之后再考虑盈利。但 是,我的看法是你最好提前做出盈利模型,以及为了实现盈利所需要实现的战 略规划。这个盈利的日子要尽可能准确的锁定下来,你必须确认那一天是必定 到来的。这个盈利方面的方案应该是令人信服的,所有的分析和预测都应该建 立在真实、客观的数据基础上面。这样投资人才能兴奋,才能确认你的公司当 下的估值。对于某些产品来说,因为互联网上有其他可以顶替的免费工具存 在,他们是永远不会为了你的产品而付费的。所以,如果你想通过广告来实现 营收,你最好有一个详细、完整、且可操作性很强的路线图,告诉广告商你是 如何获取数百万用户的。 他们进入了一个领域,却因为无法占据核心地位而早早放弃 打破壁垒进入一个领域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是走到这里,征程才算起步,如 何咬牙坚持下来,在这个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才是每一个创业者应该考虑的问 题。创业者其实都有受挫的时候,感觉自己孤立无援,无比失意。曾经有很多 成功的创业者在你们面前眉飞色舞的侃侃而谈,讲他们的企业是如何顺风顺水 的,他们成功的秘诀的,甚至还会讲自己的一些失误,当然最后都会落在他们 是如何克服了这些困难。他们不会给你们说的是他们也曾经被现实打入冷宫, 甚至考虑改行去做点儿别的事情。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于是在本 文中,我们集合了50家初创公司的失败案例。希望所有创业者都能引以为戒。 50家初创公司的失败案例 1.Pingjam一个为Android环境下App程序员设计的赚钱方案 自从这款产品发布之后,6个月内,超过6500个App都整合了它的SDK。用 户月增长率是1.60%,年营收超过50万,但是公司的发展恰恰就卡在这个阶段 了。它没有引进更多的外部投资,当时还有一个月,就进入了“莱曼盈利时间 框架”中。(莱曼盈利:指的是非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盈利,而是企业所实现的营 收恰恰覆盖创始人的日常开销,主要指时间被浪费掉了,但是企业并未实现可 观的增长) 之后到了11月1 日,噩耗降临。Google Play将超过1000家与Pingjam有 过合作的App从App商店里剔除出去了。 事实上,该公司在产品开发阶段,都在持续不断的跟Google的程序员、销售 团队、营销人员、技术人员保持联系,确信完全遵守Google Play商店的各种 条款政策。产品的最终用户协议(EULA)还是一位Google的高级雇员所写的。甚 至就在Google决定干掉我们的那一天,我们还在Google底下的一个孵化器场 所接受他们的招待宴请。之后,Google甚至给我们剩下的程序员说:除非他们 现在就终止跟我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