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荒漠化的防治 陆栋凯.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荒漠化的防治 陆栋凯

* 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为例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背景 (一)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和范围、地貌和地形区 长城以北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行政区:新、宁、甘(或陇)、内蒙古 的大部分,吉、辽、冀、陕等省区的 小部分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 大兴安岭以西 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干 旱 海陆位置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远离海洋 深居内陆 青藏高原隆起 高山环绕盆地 高原面积广大 地 形 2、自然特征----干旱 3、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东西经度跨度大 受东南季风影响小 自东向西 水分逐渐减少 东西差异显著 自然景观 土地生产力草场载畜量 荒漠草原和荒漠 草 原 自然景观 干旱大陆气候 贺兰山 半干旱大陆气候 气候 西 部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界线 东 部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 自然地区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 1、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人为因素) (1)政治和军事活动:如移民屯垦等 (2)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 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 现代 (建国后) 近代 (清代) 古代 (唐宋以后) 发生荒漠化的区域 人为因素 时期 盲目开垦、战争、瘟疫 农垦规模扩大 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沿的古绿洲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旱作农业区和草原牧区 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不同自然地区的荒漠化 发生机制 人为因素 东部荒漠草原、荒漠地带 西部荒漠地带 自然地区 战争:破坏水利设施 上游大量灌溉用水和滥伐山地水源涵养林:造成水量减少或改道,危及绿洲农田和天然植被 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滥垦、滥牧),农牧业之间频繁更替、战争等 植被破坏,打破了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机制,就地起沙和外来沙丘前移,使得原来的沙漠得以扩张,形成荒漠化土地。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植被退化,使地表覆盖物减少,在风力作用下,局部地表发生风蚀,下覆沙质沉积物被吹扬搬运,出现斑点状分布的流动沙丘,进而连接成片,形成荒漠化土地。 2、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近代空间分布现状 片状或带状 水资源利用不当(超量利用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生展 绿洲农业为主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如塔里木河下游、石洋河下游等地 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 基村建设不注重环保,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 工矿开发、居民点一道路建设 城镇、工矿区、交通线附近,如东胜煤田,准噶尔煤田等 片状或带状 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绿洲农业为主 干旱的绿洲边沿地区,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河西走廊等地区 斑点状荒漠化圈 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 草原放牧业为主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如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区 斑点状、片状 过度开垦或沙丘活化 旱作农业为主 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内蒙古后山地区等 空间分布特征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土地利用特征 典型地区 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0.7% 内陆河流冲积扇地区 旱农垦区周围草原牧区 能源缺乏地区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理位置 荒漠化 物质基础 平地沙质沉积物覆盖深厚 大风日数较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深居内陆 气候条件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破坏防风沙的机制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使沙化土 地连片发展 使植被生长衰退,导致荒漠化 过度樵采32.7% 过度放牧30.1% 过度农垦26.9% 水资源利用不当9.6%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防治核心: 人与自然的协调 防治内容: 1、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 地退化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一)主要工作 (二)整治模式 1、要有明确的整治目标 2、采取因地制宜的整治措施 3、健全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三)主要原则 1、预防重于治理 2、重视地方参与 (四)整治措施 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 半干旱放牧过渡区和旱农区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1、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并营造护田林网 2、营造丘间片林、封育和灌草结合,固定流沙 1、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下中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2、营造绿洲内部护田林网和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 3、绿洲外围建草沙障和障内种植固沙植物相结合 结合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