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林语堂简介课件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友情提供 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 林语堂生平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 从美学角度看林语堂翻译思想 一 台湾《语堂文集》中的描述: “坦率、诚恳、乐观、风趣;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保持一份我行我素的矜式,是现实主义的理想家,也是满腔热情的达观者。” ——语堂自画像 林语堂去世后,台湾和美国文坛对他好评不断,充分肯定其伟大的贡献。 《中国时报》这样评价林语堂:“林氏可能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与学人。其《吾国与吾民》及《生活的艺术》以各种文字的版本风行于世,若干浅识的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中国,知有中国而后知有中国的灿烂文化。” 《纽约时报》赞赏林语堂:“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林语堂出生的地域文化环境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除了他外,这里还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 林纾 严复 辜鸿铭 林文庆 冰心 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寻源书院。 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 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 1920年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读书写字。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 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 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 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在美国出版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 1936年,在赛珍珠(Pearl S. Buck)夫妻的邀请之下举家于迁往美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海外生涯。期间,其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后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病逝于香港。 亦中亦西的生活 家庭的熏陶 林语堂出生在一个中国农民和乡村牧师合二为一的家庭。中西文化气息的交融是林家的基调。 早期的教育 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受到美国传教士范礼文博士的影响开始接受西方文化 游学旅居经历 在林语堂看来,人应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处世,即笑看人生,具有幽默的情怀。 对于世界人生美好的方面,林语堂总是赋予诗性和灵气,从中体味甘之如饴的美质。在他的笔下,我们总会看到更多的美好和希望之光。 人生智慧的寻求者 ——幽默情怀和诗化人生 林氏语录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一夕话》 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生活的艺术》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