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学案14.docVIP

高中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学案1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复习学案14.doc

《祭十二朗文》 教学目标:教学点: 五、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鉴赏: ◆体会文章情感: 1、《祭十二郎文》读来令人悲痛不已,作者的那种哀痛让人也感同身受,那么,韩愈在其文中写了哪样一些哀事呢? 【明确】 身承世代单传,可哀一也;年少且强而早逝,可哀二也;子女具幼,无以自立之计,可哀三也;就死者论之,已不堪到如此,而韩公以不料其死而遽死,可哀四也;相依日久,以求禄远离不能送终,可哀五也;报者年月不符,不知是何病,何日殁,可哀六也。 2、我们讲过祭文一般都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的,以抒发对死者的敬仰之情为主,但本篇祭文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另辟蹊径却也把千古哀痛表现的溢满而出。请大家想想本篇文章是怎样抒情并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谈谈。 【明确】 本文抒情是把难以抑制的悲痛融于家常琐事之中的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推进的,正如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说:“在祭者处此,更难为情矣。故自首至尾句句俱以自己插入伴将:始相依即相离,锁索叙出;复以己衰当死,少儿强者不当死,作一疑一信波澜;然后以不知何病,不知何日,慨叹一番;末归罪于己,不当求禄远离,而以教嫁子女作结。安死者之心,亦把自家子女,平平叙入。总见自生致死,无不一体关情,所以为绝世奇文。” 开篇作者在哭诉中回忆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然后回到眼前,如今叔侄二人已经天人永隔,所以悲痛涌起,抒发至悲至痛之情。接着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的死亡日期等。接着又想到侄儿的生老病死葬的料理不到,就又陷入沉痛的自责之中,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最后向四这表明心意,抚孤立幼。 【小结】 作者写此文,我们看不到他赞颂死者的痕迹,而是在倾吐自己的悲痛心情,来抒发自己与十二郎的骨肉亲情。作者紧紧围绕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优感的生活琐事来写,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但是,作者又不是在纯粹的叙事,而是叙事中侧重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使得叙事抒情相交融。 3、本文写的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那些情感。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明确】①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②悲叹自己的仕途失意。 ◆艺术手法: 1、本文用许多的文言虚词,而宋人费衮在《梁溪漫志》卷六《文字用语助》中说道:“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三,连用‘乎’字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词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得及此!”下面我们翻到这一段文字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它的妙处。 【明确】这些语气助词有表反问,有表惊叹,有表强调,有表陈述,这样一些语气时而相间,时而等连,使感情的抒发如怒涛惊湍,喷涌而出,给读者带来强大的感情渲染和心灵震撼。①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②可以押韵和增加文章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 2、前人在读《祭十二郎文》后有过很多精彩的评述,阅读后结合课文来谈谈本文的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 清代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一中写道:“情辞痛恻,何必又说?须要看其通篇凡作无数文法,忽然烟波窅渺,忽然山径盘纡。论情事,只是一直说话,却偏有如许多文法者,由其平日戛戛乎难,汩汩乎来,实自有其素也。”清代储欣在《唐宋八大家类选》中道“以痛哭为文章。有泣,有呼,有诵,有絮语,有放声长号。此文而外,惟柳河东《太夫人墓表》同其惨烈。” 【明确】 1、破骈为散,是语言更加灵动自由,不受拘束,产生自由多变的形式; 2、融情于事,边诉边泣,在强烈的抒情性得到彰显的同时也具有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六、课外阅读建议:袁枚《祭妹文》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