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注-论春秋时期吴、徐国家关系2-0528.docVIP

脚注-论春秋时期吴、徐国家关系2-0528.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脚注-论春秋时期吴、徐国家关系2-0528

(脚注) 春秋时期的吴、徐国家关系 吴恩培 (江苏 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 215104) 摘 要:“吴”、“徐”是《春秋经》、《左传》等文献记载的春秋后期今江苏境内领土毗邻的诸侯方国。春秋后期,吴国与徐国始有交集,时为同盟,时为敌国,两国国家关系呈现复杂状况。吴公子光使专诸刺杀王僚后成为吴王阖闾。阖闾恼怒于逃亡于徐国的吴将领掩馀自徐奔楚而欲为害于吴,遂伐徐而灭之。 关键词:春秋时期 吴 徐 国家关系 吴恩培(1947—),男,江苏镇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吴文化。 一、吴、徐的各自文化溯源 “吴”、“徐”是《春秋经》、《左传》等文献记载的春秋后期今江苏境内领土毗邻的诸侯方国。春秋后期,两国始有交集,且两国国家关系呈现出反反复复的复杂状况。 “吴”的文化渊源,当追溯至《史记》记载的商朝末年,地处岐山下周族部落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即泰伯)、次子仲雍奔至“荆蛮”——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后,“文身断发”及“自号句(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的历史史实。周武王克殷后“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因此,当春秋之时,吴国又出现在列国间的政坛上时,就不能不被看作是个缺少教化,不设法制的“蛮夷”国家了。 徐国的文化渊源,可追溯至夏代前的传说人物彭祖建立的大彭氏国。有学者认为:“彭祖是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唐尧时,彭祖受封于大彭氏国”,“大彭国成为夏王朝的一个较强的属国”,“到商代,大彭氏国又成了商朝的一个方国。”这一方国的结局是“商王武丁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大彭氏国自尧至舜,历夏代至商代中叶灭亡。”其后,“殷周时期,活动在淮河下游的为徐夷、淮夷。徐夷建立了以今泗洪、盱眙为中心的徐国。”的蔑称排而斥之。而淮夷为“东夷”之一支,又被称为徐淮夷。作为并不见容于中原文化的部族,东夷与淮夷,早在商代时就与中央朝廷有着尖锐的矛盾,进而发展到与商王朝的战争。《左传·昭公四年》载:“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王玉哲《中华远古史》对之释之为“商纣在东方与周进行战争的时候,东夷乘机起来叛商。”西周立国初,淮夷又卷进了反对周王朝的政治斗争。《尚书·大诰·序》记载说:“武王崩,三监以淮夷叛。”“三监”及淮夷反叛的结果,终导致“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其后,周穆王时,淮夷又乘穆王西征:“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周穆王联合了南方的楚国,两面夹击,才镇压了这次反抗。 历经商、周两朝的征伐,淮夷打不死地依然出现在史籍的记载之中。《韩非子·五蠹》篇记载徐夷人数众多,占地广袤的状况是“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春秋后期,江淮地区出现众多方国,这些方国中,大多系周王室的封地。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说的 “管、蔡、郕、霍……,文之昭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而另一些带有部族性质的地区性邦国,是在不同历史的条件由淮夷转化而来的政治实体。他们与当时的中央朝廷――周王朝无任何行政隶属关系,反之,周朝廷也不会对这些历史上屡屡反叛的淮夷邦国给予承认和封赠,即使已形成有效的国家管理,但如前引《后汉书·东夷传》所说的只是一种“僭号”。这些邦国中,一类是被当时的史官记载为“群舒”、“众舒”的带有联合体性质的邦国;另一类则是带有城邦性质且被当时的史官以江淮地名如徐、六潜、钟离、州来等记载下来的邦国。 显然,“徐”就是这类邦国。从《春秋经·昭公四年徐子来看,春秋后期“徐”和吴、楚、越这类地处江淮的“蛮夷”诸侯国家一样,亦拥有了“子”爵的爵位。 二、徐、吴入春秋及徐、吴在齐、楚争霸中的地位 “徐”入春秋在文献中的最早记载为《春秋经·庄公二十六年》:“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鲁庄公二十六年(前668年),“徐”最初出现在《春秋经》的记载时,齐桓公已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因此,“徐”一出现在《春秋经》上时,就面临着齐桓公及鲁国、宋国等中原国家共同强加给它的一场战争。三国联合伐“徐”,但“徐”并未被翦灭。距此战11年后的鲁僖公三年僖公三年徐人取舒的记载。“舒“徐人取舒”无疑表明了“徐”在中原国家的压力下,采取攻伐淮夷其他邦国并以此充当中原国家代理人的角色以自保。“徐”这一行为,是时却引起欲与齐国争霸的楚国的不满。 当齐桓公在中原地区称霸时,南面的楚国,也开始坐大。《史记·楚世家》载:“齐桓公称霸,楚亦始大。”“始大”起来的楚国将势力伸入中原,不可避免地与已成中原霸主的齐桓公发生碰撞。 《春秋经·僖公年僖公年楚人伐徐曹于牡丘公孙敖帅师救徐。僖公年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意即徐国亲附中原各国的缘故。而在《左传·僖公年徐嬴。这意味着齐桓公在世时,齐、徐间已是联姻关系。前681年桓公甄徐嬴救徐这段文献记载揭示齐桓公执政时,吴国曾攻伐齐国的穀城县。齐桓公还没有遍告与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