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刘 松
【教学目标知识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自绘或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季风图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1、本课处于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第二课时。
2、本课之前学习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可以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来分析单圈环流的形成,再加上第一章学过了地转偏向力,就可以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运用大气的水平运动可以分析风带的形成。
3、增加“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更有利于理解“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4、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导案】
一、基础知识抢答与铺垫:
1、请说出热力环流形成的高、低气压分布的规律
3、右上图中在高空和近地面哪一个箭头能表示正确的风向?
4、如果地球没有自转,请推断单圈环流的方向,并说明原因。
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额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探究案】
二、合作探究(三圈环流)
1、师生合作探究
要求:每组派两位同学上来,一位演示,一位解说,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高低气压和大气运动方向)。做对一次加10分。
2、小组合作探究
要求:各组在教具上模拟三圈环流图。
3、小组间互助探究
上台展示风采:派一未完成任务的小组2名成员上台演示,期间其他小组予以帮助。
三、知识回归:
1、小组反思修改教具,参照教具,在学案上画出北半球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的箭头及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2、参照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情况,推导画出南半球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四、揭秘:在教具上指出气球炸弹的风带位置
五、教师在黑板上解释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并总结各小组的竞赛情况。
板书设计:
大气运动的因素:
动力——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热力——单圈环流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我开展了诱导式探究性学习。从复习旧知(在黑板上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甲、乙两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叫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简图。)到引入新课(如果上面说的甲地是极地,乙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是如此,要求学生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上黑板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也是如此。如果时间充足些,可以展开得更充分些。
?????? 2.借助手势和口诀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学生好像挺吃这一套,那就好。
???????3.导学案这一课时规定的内容还包括《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我也认为这节课还算好上,所以本来也准备了更多的教学内容,可是实际操作时发现,就是上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都紧张。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达到教学效果,又要完成教学进度,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经常地苦恼着。
4、教学特色: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上课之前我就告知瓯海一高的地理老师帮我把学生分成6组,因为要使用“三圈环流立体模型”作为教具。上课时我采用小组竞赛制,从头到尾,课堂气氛热烈,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着每一个问题,即使回答不出问题 也在苦思冥想。
5、教学最成功的方面: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地学类博物馆发展报告20062010.doc
- 地球上的水 江阴要塞中学.doc
- 地球和地球仪 廊坊第四中学.ppt
- 地理周考题20171218.doc
- 地理教育资料如何在地质地形图上判断地质结构由.doc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成都玉林中学.ppt
- 地质信息处理MapGIS课程考核标准.doc
- 地质学基础 西南石油大学石工重点.doc
- 地转偏向力百帕.ppt
- 地震安全手册灾后搜救.doc
- 第18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 第15讲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docx
- 第13课时 中东 欧洲西部.doc
- 第17讲 第16 课三国鼎立.docx
- 第17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带解析.docx
- 2024_2025年新教材高中历史课时检测9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 2024_2025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备考试卷文含解析.docx
- 山西版2024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5课时企业与劳动者教案.docx
- 第16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带解析.docx
-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