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经历与感悟.doc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经历与感悟.doc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经历与感悟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 前言 前??? 言    2005年5月我发表在《IT经理世界网》站()上的18篇Blog文章:“理想、激情、生存”引起了IT行业和社会上很多网络读者的关注,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读者的鼓励和进一步的要求,也收到了一些直接发给我的Email。网上读者的反馈令我非常感动,也给了我足够的继续写作的动力。    实际上那是一个提纲性的文章,恰逢中国市场出版社的编辑相约,希望我将其系统地整理起来,编辑成书。其间出版社的编辑对本书的结构、内容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出版社也专门讨论,起了很好的书名。我的妻子韩素琴和朋友霍正光、韩素珍读了本书初稿,在可读性方面给我提了很好的意见。 ???? 这是一本来自实践的书,也是网络Blog类型写作的一个延伸。我的经历是从事电子行业设计工作十余年,计算机行业研发管理十年。现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行业均已纳入IT行业,故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位IT设计和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和感悟”。 ???? 本书实际上包含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的IT职业历程,介绍了一个普通人的成长,按时间进程来叙述,以记录为主,是一种自然的表达,读者可以拥有各自的解读空间。另一部分是职业的经验和思考,写了IT行业的产品研发管理的方法和现况。按专题来讨论,议论多一些。 ???? 事无定法,水无定形。就像当年报告文学的写法和归类引起质疑一样,Blog类型写作也需要写者的努力和读者的了解及认可。 ???? 我认为,书的可读性是一本书达成目标的第一步;读后能引起人的回味和思考是达成目标的第二步;读后有了印象,日后遇事时再能拿出来,翻到相关页,作为应对事件的参考,是一本书达成目标的更高层次。举例来说,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很怕杂事缠身。在研究难题时,最怕的是正在冥思苦想,刚有点思路,就被人叫去开不太相关的会,思路被打断,还有苦说不出。碰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公司应该对研发部门采取哪些特别的管理措施?类似这些问题,本书中给出了答案,只是这个答案埋在书中一些描述性的情节之中。所以我相信这本书是可以在读过之后,又被想起来再读的那种。 ???? 我个人读书的习惯是希望能从一本书中多读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信息。基于这点,我在书中用了一些在IT业,特别是IT业的外企中常用的英文单词。这是让读者知道IT业的专业人员说话习惯,即中英文夹杂着说一句话,也是介绍一种从关键词中学习英文的方法。很多在外企工作中学会外语的过来人都对我说,他们就是通过这样中英文夹杂的说话方式,慢慢地不知不觉中过渡到了能够将完整的句子用英文表达的程度。为了方便读者,本书特地在附录中列出了“IT外企常用英文词汇解释”。 ???? 在技术变革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IT职业生存,充满活力,也充满变数。主流信息与社会实际的脱节,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巨大差距,初入道者也必然会碰到我曾遇到的类似境况或迷惘。我相信,这些读者从书中可以找到某些答案和得到某些借鉴;我更相信本书将从同样做研发管理的伙伴那里得到更多的共鸣。写下这本小书,也是我对社会的回馈。   从乡村到城市,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历经国企、民企、台资企业和外企,从懵懂青年到职业技术管理者,在IT行业跋涉20余年,我感谢工作过的几家公司,特别是与我共事的很多同事,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使我受益,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马宁伟 2005.10.30于南京 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 得天独厚的师承 ??????? 1977年,在阳光明媚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工作。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了,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工厂里负责新产品设计的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南无”)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及各科教师。其中有中国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在20世纪60年代即成为国营华东电子管厂工程师的张世昌等几十位杰出人才。 ????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在文革后期,宿迁县依靠这些人才办起了宿迁无线电厂。叶校长当了厂革委会副主任,教导主任俞家琦任新产品部门负责人。工厂的产品是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他们给这个小城留下了一批代表中国电子技术水平的产品和一些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他们收到的国外亲友寄来的各种技术资料和从1860信箱订来的影印本原版杂志,像美国的Microwave和IEEE的杂志也引起了我们年轻人极大的求知兴趣。   1977年底,工厂举办了“微波漏能测试仪新产品设计/生产鉴定会”。会上来了很多领导,包括电子工业部科技局、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