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浑沌之象看庄子道之无
从“浑沌”之象看庄子的“道之无”
摘要:“浑沌”是庄子对神话原型的改造的神奇意象,庄子用其寓言来呈现自己“道”的原始状态即是“无”,并认为”浑沌”状态是真与美的统一,也只有去除物累,用“无为”消除“有为”才能回归本真,达到无内无外的虚空境界。
关键词:浑沌 意象 无为
《庄子》一书中运用了众多的寓言来阐述庄子的为道思想,《庄子·天下》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1]884《史记》卷六十三则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2]可见,《庄子》主要是以寓言之言来表达思想的。在这诸多寓言中又分别由许多离奇的意象来建构,庄子便塑造了如鲲鹏、蜩鸠、鸿蒙、浑沌等许多让人匪夷所思、过目难忘的意象。也正是这些蕴含着庄子深邃思想的意象才打造了《庄子》汪洋恣肆的格调、悠然而肆的超越意识和放达随顺的自然心态。其中“浑沌”的神话原型改造便是庄子所创造的最为接近“道”的意象。
一、“浑沌”寓言的解构。
在庄子的寓言中最为精彩的寓言之一便是“浑沌之死”的故事,这则寓言编织了被众人看做是庄周所谓的“素朴而天下无与之争美”的文学与人生之境界。其文出自《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1]228林纾在其《庄子浅说·应帝王》评价这则寓言的精妙时说:“以有凿无,想入非非,为通篇后殿,设想之奇无可伦比。”[3]
追溯其神话渊源,最早记载“浑沌”的是文字表述始见于《山海经》,其中详细地描述了浑沌的外在模样并成为了庄子“浑沌”之象的原型。《山海经.西山经》云:“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4]
随着人类思维历史的演进,“浑沌”逐渐走上了哲理化的道路,它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由具象的神灵演变为一种抽象的蒙昧无序的初始状态。这是人类自拟的一种原初也是完整的状态,宇宙万物生于此,人类亦生于此。《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5]这是一种完美无缺的,整体的或所有事物混合为一的阶段,宇宙万物都将由这种状态渐次生成。这种浑沌状态将一切生命万物包孕其中,它是一切的初始根源和运行原则。人类生于浑沌的记载也很多。《淮南子·诠言训》曰:“稽古太初,人生于无”。 [6]把人类的来历说得真切而明白。至《三五历纪》时,这一记载已经非常形象:“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7]人类的始祖盘古就直接生于混沌状态。
庄子继承并改造了浑沌的神话原型,赋予“浑沌”之象更加深邃的内涵。袁珂认为庄子改造的“浑沌”寓言的寓意是说浑沌之所为浑沌,就因为他无耳目口鼻,他才得以生存,若是出于好心,强要为之开窍,他就非死不可。寓凡事都须顺应自然,不可逆自然行事。[8]当然顺应就必须尊重事物的本性,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背“道”而驰。“浑沌”寓言是作为庄子《应帝王》篇的终结,其含义隽永深味,目的是要告诉帝王统治天下不是靠智慧,而是要虚心若镜,无为而治,只有“立乎不测,游于无有”才能真正成为圣君。这也正是庄子全文贯穿的思想便是顺应自然,才能游刃有余,进而超越自身形体的局限,达到精神层面的物我合一,通往逍遥之道。
二、“浑沌”之象的思想内涵。
“浑沌”之象沿袭了神话原型中浑沌 “无面目”的特征,又在此特征之上注入了庄子的“法天贵真”的精华,庄子要表现的正是与自然为一才能得道,忘记外在的形体、功名、利益等一切束缚,虚一而静,才能游心。“浑沌”寓言中所提到倏与忽正是庄子持否定态度的“人为”,在许多篇章里都有讲到因为“人为”造成事物不在成为事物的本真状态,也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所在,因而直接导致了人与物之间和谐性完整性之毁坏。
人类的有所作为残害了自然事物的本性。如《马蹄》篇云:“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能反其所生,故未有形,谓之真人。真人者,未始分于太一者也。圣人不为名尸不为谋府,不为事任,不为智主。藏无形,行无迹,游无朕,不为福先,不为祸始,保于虚无,动于不得已。!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律溟,解心释神,奠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庄子认为通向“无”的修炼便是“忘”,“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