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翻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影中的翻译

《电影中的翻译》中翻译与电影研究的新视角 《电影中的翻译》(Translation goes to the Movies)(以下简称《影译》)是全球化与翻译领域内的领军人物、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翻译与文本研究中心主管、讲座教授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继其力作《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sation,2003)之后又一本将视角独到、浅显易懂的翻译理论引入电影风格研究中去以求使得翻译的主题更贴近于生活从而促进翻译教学的新作。该书于2009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2011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作为“国外翻译研究丛书”的第36卷,成为该丛书中惟一一卷与电影翻译研究有关的专著。全书共分6章,其中4章以6部富含哲理的电影翻译为范例探讨了电影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诸多核心问题,生动展示了这些问题在电影中如何得以彰显,并以跨学科研究的方式论述了电影翻译与文化、社会、身份认同、移民、冲突、行为表现、全球化等问题的密切关系,对传播学、翻译学、文化学、电影等领域的研究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介绍   (一)第一章 “翻译:银屏之竞”   在全球电影产业中,美国电影霸权式扩张完全是通过对语言差异性和翻译的“排斥性包容”获得的。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商业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预示着电影自诞生之初就对翻译的排斥。随后的电影发展史更是充斥着各种企图边缘化、贬低译者作用的例证,直到电影面对语言多样性的新叙事形式,才无奈选择了电影配音(dubbing)和字幕翻译(subtitling)等方法,电影翻译方法的不同态度进一步导致了今日欧美电影迥异的风格。电影《追梦者》(The Commitments,1991)中导演艾伦·帕克处理电影语内翻译技巧以及印度“宝莱坞”现象的“异地换景”,对于警示电影翻译影响的全球性翻译维度来说,都同等重要。最后,作者揭示了在理解和分析电影方面被忽视很长时间的翻译问题,提出了“翻译研究即关于短路的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is also about the study of short-circuits)”的观点,以期通过可变性、流动性和中介性探讨翻译与电影术之间的深刻矛盾关系和解决之道。   (二)第二章 “翻译的边界:从《关山飞渡》到《与狼共舞》”   以《星际迷航》(Star Trek,2009)旁白将好莱坞中“空间,最后的边界(Space,the final frontier)”重要概念鲜明提出。贯穿整个19世纪围绕以获取土地和资源为目的的美国西进运动和南进运动中边境临界地带的兴奋和焦虑,为西部类型电影提供了很多叙事动力,同时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翻译来配合。书中“边界”“重提阿拉莫”和“说归说”三部分以3部具有象征意义电影——《关山飞渡》(Stagecoach,1939)、《边城英烈传》(The Alamo,1960)和《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诠释了语言差异性和翻译在边境叙事方面的表达方式、主流语言压制下翻译替代形式的回归、电影对待女性斡旋者的矛盾心态和译者身份的不确定性。正如书中结尾处邓吧渴望将自己的全部视听经历翻译为“野蛮印第安人”的替换印象就表现的是好莱坞电影翻译的最后边界——“理解的边界”。而这一“边界”在2009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下的好莱坞巨片《阿凡达》(Avatar)中,在杰克·萨利(Jake Sully)和Navi族人内提莉(Neytiri)之间再次得到了强化。   (三)第三章 “翻译的开怀大笑:从《歌声俪影》到《波拉特》”   好莱坞取得巨大成功的另一种类型是喜剧,伴随移民而来的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是喜剧中翻译的一个重要环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马克斯兄弟的《歌声俪影》(Marx Brothers A Night at the Opera,1935),查理·卓别林的《大独裁者》(Great Dictator,1940),萨莎·拜伦·科恩的《波拉特:为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2006)。书中从移民、流行文化、伪语言、形象、译中所见等几个方面探讨不同类型的喜剧对翻译的不同运用:不断发生的语言误解和误译,模仿或讽刺语言差异建立异己感。好莱坞电影中不断加强的英语支配地位,又使其混入各种有差别的语言,就意味其他语言潜在性地失去其独有的历史和特征。语言差异性喜剧机制和虚构语言漫游所引起的对于文化、语言、角色的种种伪翻译折射出好莱坞电影对外语的漠视,使得全球化时代作为交流的电影字幕翻译不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