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宋农书考略南宋农业史

南宋农书考略(一) 《南宋农业史》第四章第一节(一) 方健 宋元史论 \ 北宋南宋 \ 农业、农村、农民 \ 《南宋农业史》 论著选载170 第四章 南宋农学遗产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举世罕有甚匹的农业文明。其结晶或载体,即为古代农学,又称农业遗产。这主要包括农书、涉农诗词文及大量历代相传的农谚等,是古代农民和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亟待总结清理的精神财富。其中最重要的即为古代农书,在我国近代实验农业和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兴起以前,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总结和体现。农书,迭经历代传刻而广泛流传,对历代农事实践又有指导意义,並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刘瑞龙《正确对待中国的农业历史遗产》[1]一文曾指出:“农学遗产,不仅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搞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珍视、利用、借鉴的宝贵财富。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总结、整理、继承和利用这份遗产。”正是他和前农业部长何康的远见卓识,才有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的编纂和出版。 南宋是农学遗产极为灿烂丰富、十分辉煌的时代。过去评价不高,被误认为似乎只有陈旉《农书》,是书甚至也未能列入古代“四大农书”之列[2]。其实,即使就农书而言,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实用性之强,也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今试据有关史料作一概略的考察。 第一节 南宋农书考略 古农书,一般指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著作。宽泛而言,还包括时令类、类书类、谱录类及水利类、兽医类等相关著作。今以王毓瑚先生《中国农学书录》(农业出版社1964年版)[3]的收录范围为参照,对南宋农书作书目解题式的考察,尤注重前人从未涉及过的农书或前贤今人虽已著录却有误解或需补充的农书。宋代茶书笔者已有考证[4],今不再重复。 (1)《农书》 三卷,陈旉(1075~?)撰。今存。陈旉,自号西山隐居、如是庵、全真子。是两宋之际居无定址,躬亲农圃、自食其力的饱学之士。熟悉六经及诸子百家、释老之学,尤精于《易》。惟务读书,不求仕进。其生平,略见是书洪兴祖(1090~1155)序、跋。本书乃其晚年隐居真州(治今江苏仪真)时所撰。乃总结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开创性著作。全书凡22篇,其中:卷上14篇,讲述种田,尤详稻作;卷中3篇,论耕牛及其疾病防治(宋称牛医等兽医为医兽);卷下5篇,专论蚕桑。是关于鱼米之乡颇有理论建树的农学专著。其所创导的“地力常新壮”理念,是我国古代最出色的农学理论之一,这是他在针锋相对驳斥了地愈种愈薄的流俗之论后提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 陈旉提出:只要注重施肥,投入充分的人力,对土地勤于经营管理,土地不会越种越薄,而会地力“常新壮”。体现了天地人三才相维的哲学理念,是生态农业观念的朴素萌芽,是最值得珍视和总结的农学遗产之一。近年来,出现对《农书》及陈旉的研究热绝非偶然。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宋代南方水田形成深耕、细耙、再耖的整地技术,辅之以绿肥作物的种植,广辟各种肥源,种地、养地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即使一年二熟、三熟,也创造了地力连作而长盛不衰的佳话,保持长期稳产高产的奇迹。这种卓越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彩,也令《农书》赢得了世界声誉,被译成多种外文。其他不乏精采的内容尚多,已在本书下章农业科技耕作技术一节有所论述,此勿赘陈。 本书乃陈旉晚年撰成,绍兴十九年(1149),他持书谒见时知真州的洪兴祖(1090~1155),洪氏博学多闻,精通经史,读后诧为奇书,旋即为其刊刻于郡斋,并附真州劝农文,而广为散发。但陈旉对这一初刻本极为不满,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元旦自跋云:“当时传者失真,首尾颠错,意义不贯者甚多;又为或人不晓旨趣,妄自删改,徒事絺章绘句而理致乖越。”因而“取家藏副本缮写成帙”,以待有识之士镌刻新版以广其传。绍兴始刻本后是否另有宋刻本行世,今未得其详。但六十年后的嘉定七年(1214),时知高邮军的汪纲取陈旉“《农书》一帙”,与秦观《蚕书》合刻,后又附楼璹《耕织图诗》,并录其孙楼洪镌石题识称:嘉定庚午(三年,1210),楼诗刻石于郡,而汪纲刻二书时附楼诗而并刻之,成为极具特色的嘉定本[5]。这一《农书》、《蚕书》、楼璹《耕织图诗》的三合一宋本有幸流传至今。迭经嘉兴项氏、泰兴季氏(有“项靖之印”、“季振宜藏书”等印记各二枚)收藏,今仍藏台北,见《天禄琳琅书目》卷二著录[6]。《农书》,明初收入《永乐大典》,后被《四库全书》编入(据《大典》辑本),成为通行之本。明代传本渐稀,清代则被鲍氏《知不足斋丛书》等多种丛书本收入。今流传较广者为农业出版社1956年据鲍廷博丛书本重刊的排印本。同年,农业出版社又刊行著名农史学家万国鼎先生的《陈旉农书校注》。杨德泉与万国鼎是最早对农书进行研究的学者,其后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未脱其窠臼,不过更细密化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